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4|回复: 9

美国百人会沉痛哀悼《南京大屠杀〉女作家张纯如(已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7 12: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qq.com 2004年11月17日02:38 信息时报


张纯如在接受专访时,姿容端丽,刚毅中又带柔和,给叶鸿留下深刻印象


张纯如5岁生日时许愿:祝愿全世界的小朋友和她一样吃到最美味的蛋糕


年幼的张纯如与母亲的合影



2003年,张纯如在美国洛杉矶接受叶鸿采访,这次访问使两人结为好友。





  “张纯如很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望”


  本报副社长叶鸿回忆好友《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生前逸事并对她的死因提出个人看法。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的生命。在人们想象里,这个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女子,应是战士一般坚强的;在亲朋挚友的记忆中,她是充满热情、沉稳而美丽的。他们不能相信张纯如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去的,就像他们不能相信她已永远离去。作家叶鸿(笔名小叶秀子,现任信息时报副社长)作为她生前好友,回忆起一年前在美国洛杉矶硅谷大道旁对张纯如的一段专访,为读者勾勒出张纯如生命中未为大众知悉的美好片段,无限唏嘘化为一句结语:“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死因之谜


  生前好友叶鸿不相信张纯如会自杀——


  “她是个很阳光的人,死前3天我们还通过邮件”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 频繁换电话住址保密


  自杀?死前调查二战虐俘史 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


  过劳?工作太认真几近偏执 生活疲惫将自己逼疯


  张纯如逝世,令她的朋友家人以及读者都措手不及,人们无法想象这个公认“充满热情、沉稳、安静”的美丽女子会突然走上绝路。其中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原因?她的生活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纵然,美国警方尚不能找到更多自杀之外的证据,她的家人暂时也接受了她的死亡原因,但叶鸿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华人以及更多关心张纯如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她并不是自愿离去,毕竟她曾经那么热情,那么真挚地爱过眼前的世界。


  为何离去于是成为一个谜题。她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她究竟经历了怎样与他人不同的人生?


  死因一:是否为他杀?


  “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希望尽可能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后来我们约在美国德勤会计事务所总行的会议室。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老是把死因和日本人联系到一起。当然,目前的确没有发现什么迹象表明他杀,但确实是她的写作题材导致了她的自杀。”


  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仍然感到不能理解,不明白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为什么会自杀。和叶鸿女士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当地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


  的确,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但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他杀的情况下,人们也许只能接受她死于抑郁的说法。


  死因二:死于抑郁


  “不,当时,我根本看不出她患有抑郁症。相反,她是个很阳光的人,非常注重仪表,采访时还提醒摄影师注意拍摄的角度,非常有涵养。后来,我回到中国,我们一直通过电话、E—MAIL联系,也没有发现她有抑郁症。而且她去世前3天我们还互通过邮件,我们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充满激情的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那么有热情。你看她笑的如此灿烂!所以,朋友包括她身边的亲友,对她的死亡感到非常意外。就算是自杀,我想可能也是一瞬间,一瞬间产生了某种情绪。”


  当记者试图想从抑郁角度探讨张纯如的死因时,叶鸿女士一再强调,她看不出来张纯如的抑郁,她所见的张纯如是一个充满生命热望的女子。


  但叶鸿也认为,的确,她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近来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题材。


  张纯如自杀前,正为自己的第4本书进行有关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成为战俘的事情。她丈夫表明,张纯如的精神曾在一次旅行后陷入崩溃,并因此住院五个月。人们不知道旅行中她究竟看到了怎样悲惨的遭遇,然而,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遮蔽的历史,揭露惨剧的工作或许正是她抑郁的根源。


  死因三:工作压力大过劳死?


  “她不是奔放开朗型的女人,我觉得她对生活充满热望,性格沉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比我们常人考虑的更多更深,对这个世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破性的思维,但她性格绝不怪异。”


  凡是认识张纯如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自己非常严格的人,认真到甚至让人觉得她偏执。叶鸿女士回忆自己和张纯如交往过程中,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叶鸿女士将采访稿发给她,希望经过她同意之后签字。她指出了两个小错误,并强调修改后才能签字。第一,她没有在《洛杉矶时报》当过记者,只是为他们写过文章。第二,她的父亲是读博士才留在美国。张纯如认真的态度令叶鸿女士大为感慨。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张纯如的活动日程表,据说那样忙碌的生活,她一过就是好几年。网友们在回帖中感叹道,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如何不把自己逼向疯狂?面对这样忙碌充实的生活,也许张纯如的死,我们更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过于执着而献出了生命。正如叶鸿女士所说:“也许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时报记者 张h晗


  是张纯如,发现了《拉贝日记》


  在为写作《南京大屠杀》收集资料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发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约翰·拉贝(John Rabe)记录南京大屠杀情形的日记,而最让她感慨的也是这位“中国的辛德勒”拉贝。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纯如到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有关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她还打听到拉贝的一位亲外甥女莱因哈特(音译)还活着,联系上莱因哈特后才知道,拉贝有一封写给希特勒的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书,并且拉贝还有一本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张纯如很快找到了《拉贝日记》,这份珍贵的材料如今已成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据日记记载,日本军人对南京大肆屠杀、强暴妇女,连在南京的纳粹头头拉贝也无法忍受,他带领20多位外国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挥舞纳粹的万字臂章作为防范日本士兵的护身符,拯救了25万南京居民。回德国后,拉贝向希特勒上书递交了一卷影带和他目击南京大屠杀的说明,期望德国能够施压促使日本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结果却遭到盖世太保逮捕审讯,命令他从此在这个话题上保持沉默。二战结束后,拉贝又因为纳粹的身份受到盟军的审判,没有工作,营养失调,南京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他集资寄去食品,拉贝很快在1950年就去世。张纯如说: “当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拉贝的故事,并给他念一段拉贝的日记时,我父亲感动得眼泪都涌出来了,称拉贝是个英雄。”现在,拉贝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各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独家访谈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鸿与张纯如的对话


  题记:2003年,叶鸿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张纯如的去世令所有人都不敢置信,至今,叶鸿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她犹豫了半天,还是希望不要去她的家,她说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


  那个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是多么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览让我亲眼看到屠杀的残暴”


  “我们要记取的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到底有多少人罹难,更要谨记这些人是如何惨死的。”


  ——张纯如


  叶鸿(以下简称叶):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


  张纯如(以下简称张):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透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因为这个精神支持我写这本书。


  叶:展览是谁主办的呢?


  张:这个展览是由一位美国人赞助的,许多来自台湾的华人亲眼见过这个历史事件,所以才办成的。在美国有许多人想了解中国的情况,有一位王盛先生专门研究这些事情,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支持中国人的立场。


  叶:你是怎么一步步进行收集资料的?


  张:我先是在美国的档案馆、大学查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其实在美国有很多资料介绍南京大屠杀,比如移民的华人子女会透露一些信息,当时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人士留下的日记等等。我还到南京访问了一些学者,并在南京博物馆看到一些图片资料。此外,我与一些曾当过兵的日本朋友通信,了解到更多当时的情况,我还读过一位在中国大陆居住的德国人用德语写的日记(即《拉贝日记)编者注)。


  叶:这本书通过了几个国家提供的资料,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会这么畅销?


  张:我就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在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


  叶:你花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


  张:足足两年。


  “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憾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


  张: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


  叶:你有没有害怕呢?


  张:我不怕。


  叶:一点都不害怕吗?


  张: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你的这本书发行了多少册?


  张:发行了20版,大约30万以上吧2003年发行量,编者注)。虽然《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可以说是成功了,但是我想要拍成电影,因为好多美国人只知道一些内容,没什么时间看完整本书,如果拍成电影,会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很希望有人投资或者是我出资来拍这部电影,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这个历史性的事件。


  叶:在中国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张:我看过,可是要用美国的方式来让美国人知道。


  “我写真实历史,不是种族歧视”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批评某个时空的日本人行为,就是批评全部日本人民,这不仅伤害到那些被剥夺生命的南京民众,也同样伤害到日本人。——张纯如


  叶:在你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又写了一本《美国的华人》,内容讲述的是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奋斗血泪史,用很多事实讲述华人的创业故事。


  张:其实我写的这本书是真实的历史,不单是指种族歧视。


  叶:也就是说你写了一部真实的华人的发展史,你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张:全书有500页,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是一部历史。


  叶:是华人在美国哪方面的历史?


  张:这个历史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讲,但是我讲的故事总体是讲为什么他们会离开中国,初期华人的奋斗经过等等。这样写也会有些困难,因为太多的移民华人,太多的故事,要一一了解他们的情况很难。


  叶:写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张:几年。我有很多想法,想多写一些书。


  时报记者 张h晗整理


  媒体评价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悼念张纯如——


  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张纯如死后,美国《侨报》 发表了一篇悼念她的文章——


  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1月9日之死,是令人痛惜的矛盾悲剧。


  令人痛惜是由于,她的才华使她有能力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她决定将它们终结。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写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序言里说,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两年前去世的著名史书作者斯蒂芬·安布鲁斯说,张纯如“也许是我们所有的史学家里最好的”。


  张纯如的书和她维护正义的活动,对于将上次侵略战争史实作为人类共同的教训,是很必要,很重要的。她的去世使得英语世界失去了一位能让他们了解日本侵略战争暴行真相的人。张纯如的书也被翻译成多国版本,但日本书商在右翼抗议下取消了日文版的出版。


  在写书的同时,她要照顾家庭,还热忱关心其他美国华人的不幸遭遇,她要打破族裔偏见,对抗种族歧视,为族裔争取自主和多元化,为华裔争取平等地位。她参加了为李文和案、余百康案和9·11事件后受到囚禁的中东人士寻求正义等活动。


  张纯如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般要求自己为受到不正义待遇的人们仗义执言。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而她个人的体力精力有限,当到达心理负荷极限时,她牺牲了自己。她才36岁。


  我们华裔也许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承担她挑过的担子。 作者 绥宜


  本专题照片出自《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 小叶秀子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发表于 2004-11-17 15: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张纯如女士
发表于 2004-11-17 15: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事件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1: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百人会沉痛哀悼女作家张纯如(组图)

华裔作家张纯如,11月9日被路人发现以手枪自杀于车内,得年36岁。
深受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九日被发现在加州自己的车内自杀,年仅三十六岁。美国主要媒体均报道了此事,张纯如生前参加的美国百人会十一日专门撰文沉痛哀悼。

  据媒体报道,九日上午九时,一名路人开车经过洛斯加托斯的一个未开发区域时,发现一名亚裔女性已死于车内。经警方调查,确认死者是张纯如,死因为枪击。张纯如在留给家人的信中说,希望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认真生活,为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由此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张纯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在美国的华人》等作品都深具影响力。特别是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据说她也因此受到日本极右势力的恐吓。

  年轻貌美的张纯如在外界看来生活无忧,既是贤妻良母,又事业有成。但据张纯如的经纪人透露,张纯如生前经诊断罹患忧郁症,住院五个月,当时她正为她的第四本书做准备,感觉身心崩溃。

  美国百人会今天发表讣闻,称张纯如是美国最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之一,对她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张纯如生前是由著名美籍华人组成的美国百人会的成员,经常参加该组织的活动并发表演讲。张纯如的葬礼将在十一月十九日举行。
发表于 2004-11-20 0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相信
我在流泪
发表于 2004-11-20 0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什么时间了还不睡觉,流什么眼泪
发表于 2004-11-20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1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昨安葬 生前遗愿披露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07:53 北京青年报

张纯如安葬在加州洛斯阿托斯市的“天堂之门”墓园。作者:陈刚

张纯如的丈夫、父母、弟弟以及众多仰慕者一起为她送行。作者:陈刚

张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再次向爱妻献上鲜花。作者:陈刚


  昨天,《南京大屠杀》作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加州洛斯阿托斯市下葬,长眠于“天堂之门”墓园。与此同时,南京各界大屠杀史学专家及张纯如南京的朋友会聚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追思会,纪念这位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著名作家。

  我领馆官员在安葬仪式上宣读唁电

    大约有三百余人出席了昨天的安葬仪式。在安葬仪式上,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专程前往参加并宣读了彭克玉总领事的唁电,向张纯如的亲人表示慰问。彭克玉说,虽未与张纯如谋面,但早已得知她的作品和事迹。她以正义、勇敢、执着、求实的精神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还历史以真实,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彭克玉还赞扬张纯如为华裔的权益、为增进美国人民对华裔的了解作出了贡献,是人们永远怀念和尊敬的伟大女性。张纯如儿时的伙伴、大学的好友等也分别回忆了往日与张纯如的朝夕相处。

  张纯如两岁多的儿子前天和昨天都没有来和妈妈告别,继续留在奶奶家中。张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在思科公司的同事发起筹款活动,欲大量购买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一书,捐给美国各地图书馆。

  张纯如父母披露爱女遗愿

  在痛失爱女9天之后,张纯如的父母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第一次面见媒体,并披露女儿的遗愿是拍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张父回忆在张纯如小时候,家人告诉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当时她曾经到图书馆翻阅资料,发现找不到大屠杀相关的史实。张纯如成年以后,一次在湾区的史实维护会活动让她再次接触南京大屠杀,回想到小时候寻找相关资料而不得的经历,促使她决定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

  “她的遗愿是拍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张家父母异口同声,“要有世界级水准,类似《辛德勒名单》那样。”他们透露张纯如生前为此事筹备多时,可是苦于条件总是未到,因此这可以算作是她最后的遗愿。

  张纯如曾受到日本极右势力威胁

  36岁的张纯如被称为美国最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之一,著有《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在美国的华人》等,颇具影响力。11月9日,张纯如被发现在车内自杀。据了解,张纯如因撰写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引起日本政府及世界各地日裔与她的冲突,甚至受到日本极右势力的威胁。张纯如身边的友人甚至认为,正是这种威胁和恐吓使张纯如罹患忧郁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自杀身亡。(陈刚)
发表于 2004-11-22 15: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尊重!!!!
发表于 2004-11-22 1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5:47 , Processed in 0.26884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