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8|回复: 4

吴文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7 2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文俊

(1919— )

   吴文俊,数学家,数学史家。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理论、示嵌类理论,奇点理论及I*函子理论等方面获杰出成果并应用在布线问题上。在我国率先研究代数几何学并取得重要成果。是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




  吴文俊于1919年5月12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福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长期在一家以出版医药卫生书籍为主的书店任编译,埋头工作,与世无争。家中收藏的许多“五四”运动时期的书籍与历史书籍对少年吴文俊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吴文俊在初中时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只是到了高中,由于授课教师的启迪,逐渐对数学及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兴趣。1936年中学毕业后,他并没有专攻数学的想法,而且家庭对供他上大学也有一定困难,只是因为当时学校设立三名奖学金,一名指定给吴文俊,并指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才使他考入这所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学府。比起国内当时一些著名大学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成立较晚,所教的数学内容也比较古老,偏重计算而少理论,这使吴文俊念到二年级时,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了。到三年级时,由于武崇林讲授代数与实变函数论,才使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新的转机。他对于现代数学尤其是实变函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刻苦自学,反复阅读几种著作,在数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集合论及实变函数论的深厚基础后,吴文俊进而钻研点集拓扑的经典著作(如F.豪斯多夫(Hausdorff),W.H.杨(Young)等人的名著)以及波兰著名期刊《数学基础》上的论文。他对该刊前几卷几乎每篇都读,对后面各卷重点选读,现在他还保存着当时看过的论文摘要。然后他又进而学习组合拓扑学经典著作。他的高超的外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德文)大大有助于他领会原著。毕业之后由于无法接触现代数学书刊,加上日常工作繁重,他只得中断向现代数学的进军,而抽空以初等几何自娱,实属迫不得已。实际上,他的现代数学基础主要还是靠大学三、四年级自学而成的。
  1940年吴文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值抗日战争,因家庭经济问题而经朋友介绍,到租界里的育英中学工作,不但教书同时还要兼任教务员,搞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各租界,他失业半年,而后又到上海培真中学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勉强度过日伪的黑暗统治时期。他工作认真,在5年半期间里竟找不到多少时间钻研数学,对他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上海临时大学任教。1946年4月,陈省身从美国返回国内,在上海筹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吴文俊经亲友介绍前去拜访,亲戚鼓励他说,陈省身先生是学者,只考虑学术,不考虑其他,不妨放胆直言。在一次谈话中,吴文俊直率提出希望去数学所,陈省身当时未置可否,但临别时却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不久陈省身即通知吴文俊到数学所工作。从1946年8月起,吴文俊在数学所(上海岳阳路)工作一年多。这一年陈省身着重于“训练新人”,一周讲12小时的课,授拓扑学。听讲的年轻人除吴文俊外,还有陈国才、张素诚、周毓麟等等。陈省身还经常到各房间同年轻人交谈,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陈省身的结识是吴文俊一生的转折点,他开始接触到当时方兴未艾的拓扑学,这使他大开眼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过去偏狭的古老学科转向当代新兴学科的康庄大道。在陈省身的带动下,吴文俊很快地吸收了新理论,不久就进行独立研究。当时H.惠特尼(Whitney)提出的示性类,有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惠特尼对这个定理给的证明极为复杂,难以弄清,并且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吴文俊独创新意,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这是示性类的一个重要成果,现在已成为经典。陈省身对此十分欣赏,把它推荐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数学年刊》上发表。在数学荒疏多年的情况下,一年多时间之内,就在以难懂著称的拓扑学的前沿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不能不说是由于吴文俊的天才和功力。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留学。当时正是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的鼎盛时期,也是法国拓扑学正在重新兴起的时代。吴文俊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他先到斯特拉斯堡大学,跟着C.埃瑞斯曼(Ehresmann)学习。埃瑞斯曼是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2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文俊

(1919— )

   吴文俊,数学家,数学史家。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理论、示嵌类理论,奇点理论及I*函子理论等方面获杰出成果并应用在布线问题上。在我国率先研究代数几何学并取得重要成果。是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




  吴文俊于1919年5月12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福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长期在一家以出版医药卫生书籍为主的书店任编译,埋头工作,与世无争。家中收藏的许多“五四”运动时期的书籍与历史书籍对少年吴文俊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吴文俊在初中时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只是到了高中,由于授课教师的启迪,逐渐对数学及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兴趣。1936年中学毕业后,他并没有专攻数学的想法,而且家庭对供他上大学也有一定困难,只是因为当时学校设立三名奖学金,一名指定给吴文俊,并指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才使他考入这所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学府。比起国内当时一些著名大学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成立较晚,所教的数学内容也比较古老,偏重计算而少理论,这使吴文俊念到二年级时,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了。到三年级时,由于武崇林讲授代数与实变函数论,才使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新的转机。他对于现代数学尤其是实变函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刻苦自学,反复阅读几种著作,在数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集合论及实变函数论的深厚基础后,吴文俊进而钻研点集拓扑的经典著作(如F.豪斯多夫(Hausdorff),W.H.杨(Young)等人的名著)以及波兰著名期刊《数学基础》上的论文。他对该刊前几卷几乎每篇都读,对后面各卷重点选读,现在他还保存着当时看过的论文摘要。然后他又进而学习组合拓扑学经典著作。他的高超的外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德文)大大有助于他领会原著。毕业之后由于无法接触现代数学书刊,加上日常工作繁重,他只得中断向现代数学的进军,而抽空以初等几何自娱,实属迫不得已。实际上,他的现代数学基础主要还是靠大学三、四年级自学而成的。
  1940年吴文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值抗日战争,因家庭经济问题而经朋友介绍,到租界里的育英中学工作,不但教书同时还要兼任教务员,搞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各租界,他失业半年,而后又到上海培真中学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勉强度过日伪的黑暗统治时期。他工作认真,在5年半期间里竟找不到多少时间钻研数学,对他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上海临时大学任教。1946年4月,陈省身从美国返回国内,在上海筹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吴文俊经亲友介绍前去拜访,亲戚鼓励他说,陈省身先生是学者,只考虑学术,不考虑其他,不妨放胆直言。在一次谈话中,吴文俊直率提出希望去数学所,陈省身当时未置可否,但临别时却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不久陈省身即通知吴文俊到数学所工作。从1946年8月起,吴文俊在数学所(上海岳阳路)工作一年多。这一年陈省身着重于“训练新人”,一周讲12小时的课,授拓扑学。听讲的年轻人除吴文俊外,还有陈国才、张素诚、周毓麟等等。陈省身还经常到各房间同年轻人交谈,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陈省身的结识是吴文俊一生的转折点,他开始接触到当时方兴未艾的拓扑学,这使他大开眼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过去偏狭的古老学科转向当代新兴学科的康庄大道。在陈省身的带动下,吴文俊很快地吸收了新理论,不久就进行独立研究。当时H.惠特尼(Whitney)提出的示性类,有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惠特尼对这个定理给的证明极为复杂,难以弄清,并且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吴文俊独创新意,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这是示性类的一个重要成果,现在已成为经典。陈省身对此十分欣赏,把它推荐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数学年刊》上发表。在数学荒疏多年的情况下,一年多时间之内,就在以难懂著称的拓扑学的前沿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不能不说是由于吴文俊的天才和功力。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留学。当时正是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的鼎盛时期,也是法国拓扑学正在重新兴起的时代。吴文俊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他先到斯特拉斯堡大学,跟着C.埃瑞斯曼(Ehresmann)学习。埃瑞斯曼是
发表于 2004-10-3 16: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一点,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发表于 2004-10-3 16: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找到好的啊。
发表于 2004-10-3 16: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2:28 , Processed in 0.19430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