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回复: 2

《崛起湖湘》系列报道(一)——和谐复兴的湖南大学人文社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湖南大学校风;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湖南大学校训。
  
  如今的湖南大学校区以岳麓书院为中心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文、管、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她继承了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优秀传统,成为一所既有千年历史、又在国际国内享有一定声望的现代新型大学。
  
  2006年10月3日,是岳麓书院创建103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80周年的一个喜庆日子。1030岁的岳麓书院为湖湘文化贡献了什么?风风雨雨几十年,湖南大学一路饱经风雨和坎坷。从9月30日起,红网推出系列报道《崛起湖湘》,今天推出第一篇《和谐复兴的湖南大学人文社科》。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是由岳麓书院发展而来的千年学府,千百年来凭借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社科建设资源,在哲学、法学、文学等人文社科建设上成绩斐然,早在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之时,在全校所设置的5个系科中就有法科和商科两个学科。
  
  但是,由于办学类型的调整,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几次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湖南大学在人文社科建设上一度沉闷,理工科特征相对活跃。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建设综合性大学,并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在持续、快速建设理工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文社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令人刮目相看。
  
  之一:一度沉闷与和谐复兴——脱胎换骨
  
  提起湖南大学,人们脑海里显现得较多的是土木、化学、汽车等强势学科和传统专业,以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等人文印象,而对人文学科建设的记忆却比较模糊。事实正是的确如此,5年前,湖南大学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科院系只有4个,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授也不足30人。这一切与有着千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南大学极不相称。
  
  然而,5年之后的今天,湖南大学人文社科建设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人文社科院系设置方面,从2000年到现在,人文社科院系从4个增长到14个,占该校所设置的院系总数的一半。
  
  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得到根本性改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加至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至23个,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的跨越发展和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体系向综合性学科体系的转型,为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研究项目的立项方面,5年来共获得各级纵向项目908项,各类横向项目425项,连续5年立项数列全省第一。
  
  在科研到帐经费方面,逐年增加,各级项目到帐经费累计达258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48%。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从事人文社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有近800人,其中教授128人,教师总人数和教授总人数均约占全校专任教师和教授的45%,且有1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入选湖南省人文社科研究“百人工程”。
  
  短短5年间,湖南大学人文社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湖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又一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原因何在?主管科研工作的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教授一语中的:“关键在于搭建了比较扎实的平台,建立了比较优良的运行机制,营造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之二:调整学科布局与夯实研究平台——对症下药
  
  进入新世纪后,湖南大学将建设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内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复兴人文社科建设重新被纳入了战略视野。
  
  在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研讨会上,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向全校发出了复兴人文社科的号角:“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而且必须在我校学科布局和发展中占据相当分量,没有文、理科的和谐发展,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齐头并进,就不可能实现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格局,更无法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随后,该校迅速制定了指导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16字方针:“确立理念、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加大投入”,并确立了人文社科发展建设中长期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科结构调整、平台搭建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上。
  
  但是,要在有着深厚工科烙印的背景下复兴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要打破学科单一、师资匮乏的诸多瓶颈,谈何容易!
  
  2000年4月,原湖南大学和湖南财经学院合并成新湖南大学后,该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正式拉开了高水平人文社科建设的序幕。
  
  之三:探索运行机制与营造学术环境——软硬兼施
  
  陈戍国是湖南大学一位年近六旬的教授。为潜心研究礼学,他整整坐了15年的“冷板凳”。在15年过后的2003年,他推出的280万字共6卷的《中国礼制史》,成为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礼制的著作,并在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中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被全票评定为一等奖。《中国礼制史》推出后,陈戍国教授被史学界推为我国继曹元弼先生、沈文倬先生之后,研究中国礼学的第三代代表。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裘锡圭先生说“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礼制研究通史,填补了我国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空白”。
  
  然而,在陈戍国教授的研究成果出炉之前,人们的议论却不少。陈戍国教授是湖南大学2001年引进的人才,引进时用陈戍国教授自己的的话讲就是“我没有在一级出版社、刊物出版、发表的东西,手里没有一张著作或论文获奖的证书”,引进后一年多,他既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也没有承担一项课题,日夜潜心在中国礼学的研究之中。为此,不少人从起初对他“人才”身份的怀疑态度,到后来议论纷纷。学校虽然因此一度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但仍然不弃不离,一如既往地为陈戍国教授营造更加舒适的研究环境。
  
  湖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李连友教授说:“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产生显著效应的,对于研究者学校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特别是要给高才以空间,为他们营造宽松的软环境。” 针对教师考核制度中存在的短视弊病,2005年该校决定取消教授年度考核制,采取按聘期考核,并将教师评聘权下放到院系,让院系根据教学与科研的规律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院士与名教授免予考核,放手让他们潜心做学问、搞科研。
  
  在为教师们营造宽松的科研软环境的同时,湖南大学加大了在科研经费方面的硬性投入。在项目申报前,对重大研究项目建立预研机制,启动预研经费。在项目获取后,积极进行经费配套,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及立项不资助都给予相应经费。在成果诞生中,通过设立出版基金和论文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成果予以奖励,仅该项经费每年投入均在100万元以上。近5年来,学校先后投入3500多万元,支持20个人文重点学科的发展,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人文图书资源建设。
  
  面对人文社科建设的不俗成绩和良好的发展来势,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教授冷静地说:“虽然这几年我们在人文社科建设上尝到了甜头,但是,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对我们而言,不断探索人文社科的高水平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汉乾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0-1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10-1 1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大其实应该更注重文科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1 11:15 , Processed in 0.09201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