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回复: 0

[分享]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3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缪钺

一、怎么读法


《三国志》的读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很难强求一律。这里说的是一个初学者,想通读或基本上通读《三国志》所采用的一般方法。

首先,先纪后传,纪、传结合。

《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

当我们读曹操的重要谋臣《郭嘉传》时,全篇近一千字,但没有一个纪年,读后因缺乏具体的时间概念,印象模糊,线索不清。如果先读了《武帝纪》,对照相关部分,便可以排出郭嘉主要的活动时间表:公元196年,郭嘉经荀彧推荐,加入曹操集团,时年二十七;198年,从征吕布,与荀攸共同分析形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后攻克下邳,生擒吕布;199年,与程昱一起劝阻曹操不宜遣刘备出征,曹操醒悟,可以已经追刘备不及;200年,又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先刘备后袁绍的战略部署,避免了后来与袁绍作战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同年,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分析孙策不可能偷袭后方基地许都,稳定了军心;202年,从征袁谭、袁尚,建策待袁氏兄弟相争而后进击,被曹操采纳,收到一举而定冀州的实效;207年,力主曹操北征乌丸,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解除南下时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郭嘉病死于北征乌丸的凯旋途中,年仅三十八岁;208年,曹操赤壁败北,犹追思赞叹郭嘉不已。从以上所述,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前后仅十一年,但是,一个洞察局势、善于决断的年轻谋士形象,便活跃在眼前,从而加深了对郭嘉的印象。

又如曹操的宠信将领张辽,在《武帝纪》中只有四处提到他的事迹,总共不过七八十字,记载十分简略。而《张辽传》则有一千四百六十余字,从归降曹操算起,便记有大小二十三事,多数为《纪》所无。公元207年,著名的合肥攻守战役,《纪》仅一句话,十二字,但《传》却用了近三百四十字描述张辽等以七千之众击退孙权十万之众,激烈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大大丰富了《纪》的内容。

所以,读《三国志》的《魏书》部分,应先读《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这四篇,再去读《魏书》的其他传记,这样安排比较合适。

《三国志》只有《魏书》的皇帝部分称《纪》,《蜀书》、《吴书》则均称传,当时魏、蜀、吴各自为政,征战不已,互不统摄,与秦、汉统一的国家不同,而《魏书》的《纪》很少记载蜀、吴的事,读了魏纪,并不能起到掌握读《蜀书》、《吴书》各传的脉络作用。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读《蜀书》、《吴书》呢?其实陈寿撰《三国志》,虽然记载蜀、吴皇帝的名称为“传”,但其写法实为“纪”体,即用编年的方式,排出各自国家的一代大事。因此,读《蜀书》、《吴书》,也应当先读皇帝的传。例如《蜀书》先读《先主传》、《后主传》,再读《蜀书》各传;《吴书》则先读《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三少主传》,再读其他各传,同样起到先纪后传,纪传配合的作用。

其次,注意阅读重点人物的传记。

纪传体史籍,纪是编年体,传以人物为主,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散见于纪、传中,不易窥其全貌,即使通读一遍,也由于史实的分散,读后依然凌乱,印象不深。因此,读《三国志》,如果要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还必须注意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纪和传,历史事件不同,与之相关的重点人物也各异,如何确定呢?

《三国志》如果通读一遍,事件与人物大致有印象,重点人物的确定不太困难。如果读后没什么印象,或者还未通读,可以先读纪的有关部分,大致了解该事件有哪些人物参与,就可有目的地选择这些人物传记去阅读,从而掌握这一事件的主要史实。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读《魏书·武帝纪》,就可以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有二十三人,其中《三国志》有传的十三人,缩小了阅读范围。曹操、袁绍是这次战役双方的直接指挥者,当然是阅读的重点人物。实际上《武帝纪》、《袁绍传》记载此事的文字也最多,《纪》近九百字,《传》也有五百八十余字。其余十一人,经查阅,荀彧、荀攸、曹仁、张郃、关羽五人的传,都有二三百字叙述此事,从不同角度补充了《纪》和《传》的内容,而贾诩、张辽、徐晃、曹洪、刘备、孙策等六人的传,记载此事较少,甚至没有提及。

所以,我们要想从《三国志》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重点阅读《武帝纪》、《袁绍传》及荀彧等五人的传记,大体可以达此目的,不必通读全书,或者漫无边际地去翻阅了。

另外,在《武帝纪》中没有提到而在《三国志》的传记中,涉及官渡战役事件的,尚有赵俨、张绣、崔琰、钟繇、程昱、郭嘉、董昭、乐进、李典、于禁、李通、臧霸、许褚等十三人,不过除赵俨外,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最长的也未超出一百字。《赵俨传》记载此事的文字较多,近二百五十字,主要是叙述官渡之战,李通就加紧催收户调,表明忠于曹操,并非与战争直接相关。这些传记,暂时未能阅读,不影响我们对这次战役主要史实的掌握。当然,如果做“官渡之战”的专题研究,则是另一回事了。

由于三国分立,有的历史事件仅读《魏书》的纪还不够,必须同时阅读《蜀书》、《吴书》中皇帝的传,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参与该事件的人物,比如,奠定三分局面基础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读《武帝纪》,我们便可以发现提及与事件有关的仅九人,大家熟知的周瑜、诸葛亮都没有出现。

因为这一次战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作战,除了读《武帝纪》外,还必须读起纪的作用的《先主传》和《吴主传》。通过一《纪》两《传》的阅读,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共二十一人,《三国志》有传的十六人。孙、刘联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诸葛亮,而鲁肃对促进孙、刘的联合有突出的贡献,故这三人的传记叙此事最详,都在五、六百字左右,孙权、刘备不是联军的直接指挥者,记载反而较略,只有二、三百字。曹操虽然是战役另一方的主持者,但同时也是战败者,无什么功绩可记,故仅有一百五十余字。其余十人的记载此事都较简略,有的仅一句,个别的如《刘表传》文字稍多一些,但记载的事与战役关系不大。

因此,想了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重点阅读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的传,再配合读曹操、刘备、孙权的纪和传,这次战役的眉目就大体清楚了。同样,在《三国志》中,一《纪》两《传》未曾提到的有十八人,他们的传记也涉及赤壁战役,不过记载也很简略,可以暂时不去阅读,对了解此事件无多大影响。

有的历史事件,除了通过纪或起纪作用的传掌握参与事件的人物外,还可从阅读与该事件有关的任务传记中扩大线索,了解更多的时间的参与者,从而更全面的地把握历史事件。比如,孙权废太子孙和这件事,《吴书·吴主传》仅十二字:“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当我们阅读《吴主传》中提到的孙和、孙霸两人的传记时,各有三、四百字记载其事,涉及文臣、武将、夫人、公主等十八人,其中《吴书》有传的八人,根据这一线索,查阅八人的传记,又可从陆逊、顾谭、吾粲等人的传中,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卷入斗争的文武大臣众多,几乎“举国中分”,记忆两派斗争的剧烈情况,从而加深理解孙权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为孙吴的后期统治集团内讧留下了后患。

以上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查阅,如果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典章尺度,又该从何着手呢?

《三国志》和《史记》、《汉书》有不同之处,它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因而典章制度没有专篇叙述,而是散见与各纪、传中。同时又受到题材的局限,纪、传往往语焉不详,即使通读,也是一鳞半爪,很难形成较完整的感念。要掌握某一典制的情况,比了解历史事件更为困难。不过,近人杨晨以《三国志》的资料为主,编撰了《三国会要》,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条件。杨晨在《会要》中,将这一时期的典制,分列为天文、历法、管制、选举、兵、刑、食货、庶政等十五门列,一百余项子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检索有关的门类子目,找到这一方面的材料。同时还可根据子目下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在《三国志》中查到这些典制的原文,从而加深对该典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的理解,避免了翻阅全书之苦。

比如,我们要了解曹魏的屯田制,在《会要》的食货门下,便列有“魏屯田”这一子目。从他的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便可在曹操、曹奂、任峻、国渊、袁涣、卢毓、裴潜、司马芝、梁习、邓艾等纪、传以及《武帝纪》注引《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中,查阅到有关屯田的记载,十分方便。同时,在这一子目下,还从《晋书》及其他类书、政书中摘录了有关曹魏屯田的资料,使我们对屯田制度的了解更为全面。其他如“户调制”可以查阅《会要》食货门下的杂目录,“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的用人制度可以查阅《会要》的选举门等等。《会要》的分类和我们现在的分类不一样,其门类子目也不完备,但这一时间的主要典章制度,均可从中找到有关线索,是帮助我们阅读《三国志》的一部有用书籍。

其三,如果条件允许,先读《资治通鉴》,再读《三国志》,收效会更好些。

宋人司马光编辑的《资治通鉴》,从卷五十九汉献帝初平元年起,到卷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止,共二十四卷,其时间大概相当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结束。

《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与《三国志·魏书》中纪的题材相同。但《魏书》的纪只记载与魏有关的蜀吴史事,而《资治通鉴》用魏的纪年同时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史事,使我们读后了解在同一时期内,各国所发生的大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容易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而在按时间先后排比叙事中,《资治通鉴》没有传,将各有关史实分别系于日,再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的,则用追述,兼叙,归类等方法,附于相关的某年,某月或某事,集中加以描述,使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再现。其叙事的容量远比《三国志》皇帝的纪,传丰富得多;同时,司马光有着眼于治乱兴衰的政治史,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加上善于叙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读后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胡三省又为《资治通鉴》做注,对名物、典故、地理、制度加以考释,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这方面为我们阅读《三国志》扫除了不是好障碍,增长了读史知识。因此,条件允许,最好先读《资治通鉴》的有关三国部分,再去读《三国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1:55 , Processed in 0.3282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