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4|回复: 6

再造中华系列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6 1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基础


中华脉络

中华上下五千年,自黄、炎二帝开疆拓土、驱逐蚩尤,为我中华万世子孙奠定基业以来,我们的民族一脉相传,大致经历了起盟阶段(尧、舜、禹、夏商)、兴旺发展阶段(周、秦)、无尚光荣的中央帝国阶段(汉、唐)、相对滑落阶段(宋、元、明、清)、衰弱阶段(清末、民国、共和国初期)、强力复兴阶段(1978年至今)。我们确信,我族必将步入“全面复兴乃至超越祖先光荣的中华新时期”!

 

纵观五千年世界史,不管如何横向类比、纵向研究,古老的中国及其传统主体民族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在我们所存在的五千年中,到西元19世纪初截止,我族一直是文化、科技、商品等全部人类发展要素的主要领导者和输出者。即使在上述“相对滑落阶段”,我们也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军事方面,我们虽然没有蒙古人、突厥人、亚历山大那样浪漫而疯狂的远征,但是,只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军事力量能够触及到的地方,而且我们想要的话,它们基本上最终纳入了中国领土或势力范围,其人民也心甘情愿的接受了我们的文化。上述几点在笔者所阅读过的西方史籍中似乎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而西方的历史研究者无不对18、9世纪以前的中国和中国人充满了敬意。

这应该归结为两点:

1)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其主体民族一脉相承的古国,中华民族的血缘及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2)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开放的、进取的、吸纳型的文化,我们民族先天智力水平最高,这一切赋予我们充分的活力和未来发展的保证。

但是,经历了近代百年屈辱后,或许是遭受了屈辱的帝王会比平民产生更强烈的屈辱感,进而过于自我否定;或许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体系过多的强调了这段屈辱的历史;或许20世纪的各种思潮毁灭性的冲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脉络,矫枉过正;或许80年代之前连绵不觉的外来侵犯和愚蠢国策打击了我们的经济,使国人经历了太长时间的赤贫生活,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或许……伟大的民族将积蕴了数千年的自信和傲骨丢失在心底深处,不知不觉的埋入了潜意识,而体现出来的是更多的茫然、失落、自嘲。更为可悲的是,长久以来,相当一部分不曾深入思考、对比的国人,甚至是社会工作者,竟然自贬、媚洋、惧洋、践踏同胞。这正是一个民族--有着共同血缘、文化和认同感的人类集团,失落核心精神力量,放弃民族文化根基的表征。这些少数人玷污了祖先,玷污数千年来贵为世界民族之尊的前人;而我们大多数人愧对祖先,没能有机的利用传统文化精髓,愧对为我们开疆拓土,创立如此优秀文化基业的先人。

从本质上说,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从历史方面说,我族是最高傲的民族。尊者可败不会倒,金子磨去锈污而重放光芒,当今的中国早已奋力冲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从纯经济角度说,我们已然大踏步的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但是,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是迟缓而混乱的。

没有共同信仰的国家难以长立,缺乏强劲核心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长盛。经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是互动的。发达的经济是国家民族兴盛的物质基础,可以为我们提供充分的能量,而共同的信仰和民族精神能够在无形中将之凝聚,引导能量的释放,使其成为我们民族最终超越其他国家民族、恢复至尊地位、持续兴盛的保证!

而今的当务之急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信仰,确立国家发展取向,即再造中华!!!!!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之2中华概念

中华概念

“再造中华”这个题目本身有其深刻的内容和内涵,它是我们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实现真正伟大复兴并超越祖先光荣的基石;是我们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最终脱影而出,恢复我们在汉唐时代的国际地位,重新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必要保证。

 

笔者学识尚浅,撰写此文,和盘推出自身观点,着实期望抛砖引玉,引起同志共鸣,为我族的发展献计献策,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既然“再造中华”,必先说明何谓“中华”。看了上篇文章,我想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中“中国”、“中华”、“中华民族”等词交错使用,既混淆不堪,也好象有其主线。其实,总揽整个中国的文章,何不是如此。因而,笔者以为,我们应首先对现代“中华”的定义作一些诠释。

 

中华包括国家、文化、民族、历史等多方面概念,分解如下:

1) 首先是“中华国家”,这是一个泛国家概念,正如“英联邦国家”、“阿拉伯国家”、“欧盟国家”等,是政治、文化、地理的国家共同体概念。“中国”当然是也仅仅是中华国家的主体和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主导者和传播者。而中华国家指的是接受了或即将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对于中国文化已有或可能产生向心力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朝鲜国家、所谓的印支半岛国家、扶桑(清洗后的日本)等。其中具体内容,本人将在第二部分的“疆土篇”予以论述。

2) “中华文化”是指五千年来,由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所缔造的“文化脉络”,它决不是原教旨主义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发展的逻辑,是开放的、有选择吸纳的、对外辐射的文化。

3)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包括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同时也包括认同并接受中华文化,愿意为推广中华文化、维护中国及中华国家而奋斗的个人、组织、民族。

4) “中华历史”基本指的是汉族发展史,包括海外华人发展史,同时也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史。

5) “中华民族复兴”指的是,中华民族全力推动中国和中华文化恢复世界领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将尽可能多的国家纳入中华国家范畴,并永久保持华人的世界宗主地位。

 

再造中华,不是要全盘否定什麽,也不是要全盘接受什麽。借用洋务运动时期的一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政治、经济是相通的,关于“再造中华”的具体内容,笔者将引用西方经济学中CIS体系的思考模式,将之划分为精神篇(理论依据)、行为篇(行动指南)、疆土篇(最高目标)三个部分,在本文第二部分予以论述--其实,这也是以我们中华文化的“儒”、“道”思想体系中“融会贯通”的思想为指南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之3精神篇

第二部分 立论


精神篇

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坚定的民族共同信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之本!

 

放眼世界

 

推动二百年历史的美国迅速强大,并在近百年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最基本因素,是旗帜鲜明而坚定不移的美国精神。在这块国土上,你可以传播任何思想,你可以信仰任何宗教,你可以挂马克思或的肖像,你也可以痛斥共产主义…… 但是,若想成为该国公民,你必须把你的思想强制或自愿的归化于“美国精神”。美国精神宣扬个人主义,鼓励开拓、进取,反对集权、专制,我们在这里不对其进行过多剖析,而是关注其来源。其实,它也并不是完全由美国前人独创的。美国精神脱胎于传统的欧洲系文化,大量传承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审美观、艺术观等等,依托18世纪伏而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西方大思想家的理论基础,由美国思想先驱们进行提炼并与本国国情相糅合,逐渐形成了现代美国精神。成为推动美国从独立战争,到称霸世界的基本能量,成为其立法、司法、行政、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依据。当今,美国精神受到多方推崇,换句话说,它是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一宗“显学”。而这正是华盛顿、杰斐逊等美国先驱,为为其子孙留下的最好遗产。如果进行细心对比,喜欢历史的人们会发现,现代美国的很多基本制国思维、外交思维等,非常类似我们大宋朝以前的中国。当然,相比之下,美国精神就显得肤浅、片面得多了。

 

传统欧洲国家不谈,东洋小国扶桑(笔者不愿意用“日本”这个尊称,因为其意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的一度崛起,也是以其坚定、统一的国家精神力量为底蕴的。而这种西方国家称之为“武治儒教”的国家信仰,也是仅仅取自我们传统文化中极端尚武的部分,而论辈分来说,扶桑文化应是我们的孙子文化。当然,它们没有继承我们文化中的“孝道” !

 

再看看我们的南邻印度。有人说印度是威胁,印度也有人说“21世纪属于印度”,笔者对此皆嗤之以鼻。一个刚作了近400年殖民地的国家,一个历史上小国林立、很少统一的国家,一个宗教繁多,种族、民族、种姓严重对立的混乱国家,一个有十三种主要语言通行的多元化国家,它能够存在并适度发展,绝无可能脱影而出,即使其不自量力的一心想称霸。

 

再看看南斯拉夫,一个曾经美丽富饶的巴尔干多元民族联合国家,民族成分比例接近,文化信仰均衡、对立。一旦失去强权控制,即四分五裂、战火连绵。

 

同样是经济危机,没有全盘接受中华文化,而或各种文化并存、或伊斯兰文化为主的东南亚国家显得不堪一击;过分西化的香港在祖国的支持下挺了过去;中华国家新加坡也应对的交好;而真正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困难并很快复苏的是,全盘接受并很好保持、发扬中华文化,对中国充满敬意和认同的中华子国家韩国。正是依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发扬其崇尚坚韧、奋斗、团结、忠义、兼容并收的文化观念,小小的韩国在各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再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蒙古人依托伟大祖先“成吉思汗”所缔造的民族融合奇迹和蒙古式的征服文化,持续亢奋了一百多年。蒙古先辈们象得了狂犬病一样的东征西讨,却好象并不知道自己有什麽目的。他们没有强劲的文化根基,而支撑其征服运动的核心精神力量只是“在世时的成吉思汗所带来的榜样”。其结果是,打出去的蒙古人要麽被迅速同化、要麽被很快打回蒙古高原。笔者正是出生在内蒙古,看着并不强壮的、大部分已忘记蒙语的蒙古子孙,只能可怜兮兮的拉着马头琴唱歌,以此抚今追昔、告慰遥远的伟大祖先,真是庆幸自己生在了汉家!

 

而另一个西方人无限崇敬的英雄人物--古马其顿帝王亚历山大,确实个军事天才。这个人在有生的三十三年里,带人一直打到印度,中间灭了波斯帝国、埃及王国,很快控制了庞大疆土。但他死后不到一年,疆土四分五裂,手下将领割据混战,妻儿被杀戮尽矣。被征服民族以前什麽样,以后还什麽样。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个人心太急、缺乏治国本领,又死的太早,一口吃了个胖子,结果撑破了肚子。而从深层次说,在文化疆土控制方面,作为西方文化始祖的希腊文化在当时只不过是偏居一隅,非常单薄,怎能为被征服者所折服?而后来由希腊文化进化的罗马文化就显得更深厚、广泛和实用,这也是罗马国家称霸西方一千余年的核心精神力量和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之4当今的文化版图

精神篇

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坚定的民族共同信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之本!

 

当今的文化版图

 



美国有人提出,“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笔者绝对同意。高度发展的科技,已使我们所处的星球变成了小小的“村落”。看看文化版图,经过千年的优胜劣汰,地球上的主要文明已仅剩“当今处于领导地位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欧洲系文化)”,“强硬、落后、封闭、无代表或核心国家的伊斯兰文明”,“积蕴深厚而优秀的、当前相对模糊而处于关键发展时期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明”。

 

前两个文明早已热火朝天的开战了,我们何去何从?

 

继续模糊下去,那是不可能的!自身文化根基脆弱,是禁不起外来冲击的。历史要求我们摊牌了。我们绝不想作可怜的当代蒙古人,或是脆弱的南斯拉夫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将直接威胁到我们民族、国家的发展甚至存在。

 

全盘西化,这是绝不能接受的!我们凭什麽要放弃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我们自己祖先创造的,使我们民族在人类史里绝大部分时间里凌驾于世界的文明的动力源泉。刨去精神利益,仅从物质利益说,假设我们处在彻底欧洲化的世界里,而中华历史已被渐渐忘却,当拍摄一部宣扬古希腊、古罗马、或诺曼底登陆的影片时,你能指望找一位黄种演员饰演苏格拉底、恺撒或巴顿将军吗?或者其他小配角也行?黄种演员获得片酬的机会将大为缩小。再者,基督教上帝、圣母、耶稣的的标准形象是高加索人种,你听说过或能指望,有一位黄种人或黑种人作教皇吗?

 

文化绝不是空谈,他是与我们自身及子孙利益息息相关的!不同种族的生理构造不同,反过来也会影响其文化观念。西方文化观念崇尚几乎不带任何技巧的角力运动,由此产生了很多相应的职业比赛,进而衍生出以此为职业的运动员及明星。而全盘接受了这种文化观念我们,可能指望在这类职业中出现大量的同胞吗?凡此种种,我们种族的从业范畴或达到颠峰的机会将大大缩小,真正沦落为二流民族、二等公民、落后国家。

 

全盘伊斯兰化?废话!

 

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再造中华精神,宏扬传统中华文明,确立现代中国的世界观、文化观、审美观,努力去支配世界!再次强调,这绝不是“文化复古主义”。而首先我们应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根基。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之5 传统中华文化

精神篇

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坚定的民族共同信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之本!

 

传统中华文化



笔者认为,人类再怎麽发达,只要以肉体形式存在,则万变不离其宗。一些根本性的欲望、心理、生存逻辑是不会改变的。所谓文化,即是不同人类集团面对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观念、取向、方式等。

 

从血缘及族群角度,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根在炎黄时代;而我们中华文明的根,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异常活跃,有“百家争鸣”之说。这样大量不同的思想学派,实际已深刻而全面的涵盖了人类哲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只是所适用的社会阶层、历史时期各不相同。这是其他任何种类文化至今不能企及的。

 

这其中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影响较深的,有儒、墨、道、法、兵五家。其中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实质是一步优秀的军事哲学理论实用教材,为当今各国接受,不需讨论;法家在当时社会是一个独立的治国哲学学派,而在今天,严明立法是立国的一个基本要素,也不需要讨论;道家与儒、墨一样,是一种基本的哲学学派、文化观念,但其内涵总体过于消极,可作为“心灵鸡汤”,但不能纳入核心精神力量。而在当时即是“显学”,且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中华哲学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笔者将在下面对这两家学派分别作一简单论述,特别想阐释一下当今大多数族人对儒家的一些误解。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 7墨家思想

精神篇

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坚定的民族共同信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之本!

 

墨家思想



关于墨家思想简摘如下:

墨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做过宋国的大夫。 他早年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背周道而用夏政”,抛弃了儒家学说,创立墨家学派。现存《墨子》一书,其中有的直接记载了墨翟的思想和活动,有的则是战国末期墨家学派的著作。

墨子自称“贱人”,当过工匠,接近“农与工肆之人”。他的门徒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结成一个严密的团体,有严格的纪律,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墨子的思想原则。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十大主张: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即“兼以易别”。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非攻”。他把非正义战争称为“攻”,反对侵略和掠夺战争。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尚贤”、“尚同”。“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而天子则尚同于天,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达成统一了。怎样对待人才才算是“尚贤”?墨子说,这有三个根本的办法(“三本”)。那就是:要在政治上给予他们尊贵的爵位,要在经济上使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还要给他们发号施令,决断事务的实际权力。这叫做“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

 

“节用”、“节葬”、“非乐”。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他说:“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民利”是用财的标准;加费而又加于民利的事是可以作的;加费而不加于民利的事是不可以作的。他批评“当今之主”“暴夺民衣食之财”,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墨子还主张“节葬”,反对儒家所鼓吹的厚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墨子还用同样的理由来“非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

 

“非命”、“天志”、“明鬼”。墨子批评当时的天命论,认为王公大人所以努力听狱治政,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官吏们所以努力办公收税,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同样,农夫早出晚归,努力耕种,妇女日夜辛苦,纺纱织布,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因此,他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是说天命论是统治者们编造出来愚弄人民的,如果相信它,便要受苦了。墨子“非命”,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反映他所代表的平民小私有者重视物质生产以及对贵族们过寄生生活的不满。但是,这一阶层经济上政治上十分软弱。墨子一方面反对天命,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在他看来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间一切言行的尺度。他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志的具体内容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他说:天希望“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顺着天的意志去做,必得赏;违背天的意志,必得罚。

 

品位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但在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而且,相对儒家,墨家显得平俗而不够深厚、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中华》 之6 儒家思想

精神篇

强大的民族核心精神力量、坚定的民族共同信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之本!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内涵极为深厚,简摘如下:

孔子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而要使“天下无道”转向于“天下有道”,首先要求“君子”即统治阶级特别是君主本人,以身作则地致力于道德的修养,强调要“为政以德”,讲德化,大力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孔子为了调整好人们的各种关系,对不同的人提出了一定的行为准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居上要宽,居下要敬;朋友之间要信,等等。他提到过的道德条目还有温、良、恭、俭、让、廉、耻、刚、毅、木、讷、义、勇、仁、惠、中庸等。

 

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唉!”“仁”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道德的总体,而其他道德条目则属于局部性的东西。孔子为鼓励人们努力去实践仁,指出仁并非遥远不可达到目标。“仁者爱人”,但“爱人”不是去爱一切人,更不是去爱奴隶,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反映了他轻视下层群众的阶级偏见。尽管如此,他认为统治者仍应以仁待民。他把“仁”解释为“爱人”,这个“人”就包括下层群众。他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他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自己想在社会上足以自立,在事业上顺利通达,也要帮别人做到这样)”;“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关怀互助和平等对待的精神,这主要是就统治阶级内部而言的。这也是孔子年代行仁之方,即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一些客观上符合认识规律的论点,如他认为对待学习应该有个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有私意,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并不怀疑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此,他强调“学”的重要性,《论语》中的“学”有从感性经验中吸取知识的意义。孔子认为他的知识所以比别人丰富,就是因为“丘也好学”。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正认识上的各种弊病,他说“学则不固”。此外,他强调理性思维对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而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则空洞而陷于危殆。这话接触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在知行关系上,孔子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话讲“学而时习之”,又说:“传不习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孔子有句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又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但是,孔子的认识论从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他强调理性,却认为人判断道德是非的标准是天赋的。他说:“天生德于予。”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他们具有最高的理性和智慧。

 

不过,孔子作为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提倡“有教无类”,不管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只要愿意学习,都可投到他的门下当学生。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学习态度必须老老实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对素质和品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导。

 

孔子的仁学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战国时期的孟子是直接继承者,后世合称“孔孟”。孔子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在当时与墨学并称“显学”。宣扬和阐发儒学的学者则被称为“儒家”,直到今天,东亚地区仍活跃着一批“新儒家”。

 

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至高“显学”,是主体和核心。从本质上分析,儒家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它崇尚秩序、奋进、学习、尊严、谦让、包容、忠义、奉献、勇敢、坚韧、自制。儒家的思想体系非常有利于一个人类集团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正是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统一、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

 

笔者认为,今人对儒家文化的误解主要源于“五四运动”起,百年以来对其过度的批判,矫枉过正。误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儒家误国。儒家的最兴起、发展的年代在汉、唐,如何说儒家误国?

2) 儒家故步自封,拒绝学习外来文化。孔子自己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话,而且中国明朝以前,从不拒绝吸收外来先进东西,如何怪儒家文化故步自封。而且当时中国在各方面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可学的确实不多。当然,自明万历皇帝宣布实行“海禁”之日起,就另当别论了。但这也绝怪不到“儒家”头上。

3) 儒家使男人“手不能缚鸡”,女人“裹小脚”。喜欢历史的读者注意到唐诗宋词的豪迈,其作者的羁狂了吗?注意到当时宫廷女性服装的袒露、大气了吗?而且孔子本人就非常善于舞剑和锻炼,如何说儒家文化让人软弱。

 

其实,今人所强烈指责的问题出自“宋明理学”。这是由宋朝朱熹等腐儒所创立的,采纳并引申了儒学中最保守的部分,牵强附会,攒合了一派学说,并由于客观历史原因而受到以后各朝的推崇,从而为后来的“百年屈辱”埋下了伏笔。

当然,儒家本身也有其缺点,主要是不够重视自然科学,过于强调人文伦理。而这方面墨家正好予以弥补。



2004-11-25 21: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1:00 , Processed in 0.0914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