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70一代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渗透,并从作为创作主体的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来分析,这些审美趣味是如何发生转化的。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是:通过非政治的方式对后殖民主义的进行的文化反抗、人与欲望身体之间的矛盾与欲望的释放、KAWAYII美学与卡通绘画流行的分析、对机械美感和暴力美学的崇拜、酷儿主义之下的男权和女权主义。
关键词:70一代、趣味转向、贱文化、身体欲望、卡通、酷
这是一个价值转换的过渡期,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众的道德经验和审美意识从集权压抑转为自我发展,并引发了巨大的内在的转变。作为过渡中的一代,70年代人的内部产生分化,并充满矛盾。能够坚守“个人奋斗”,争取个人成功,按照社会一般规律生活的人,是这个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成年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在经济快速上升时期的价值该是——“认真”、“忍耐”、“勤奋”。他们如果被称为主流的“靠谱青年”,那么,另外的一群,是拒绝崇高,寻求另类,随时随性改变人生路线,过审美化生活的人,则可以被称为“不靠谱青年”。他们代表另一种价值观——“消解认真”、“不再忍耐”, 这是社会从产业社会转型到消费社会后的价值形态。“不靠谱青年”不肯面对现实,他们退学、学画、留学,靠家里、靠天分、凭感觉,过着想当然的生活。从代群之间的差异比较来看,“不靠谱青年”则可以称为是70年代精神症候的典型代表。
“不靠谱青年”多半是外表灰暗,貌似老实木讷,实则内心闷骚花哨,无时不刻不是陷入到自我矛盾之中的一群。他们因为有理想而显得过于沉重,同时又厌倦他们所具有的理想和沉重,企图轻浮,又不太甘于堕落。他们在不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文化层面中选择,永远无法得到坚实可依的支点。他们随时打算放弃自己的立场,因为教育经历里发生太多立场转换,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值得信任和可坚持的。他们随时准备接受再教育,再改造,一切都可以推翻重来,但很难形成内心坚信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从小到大无处不是错乱,所以不稳定成了他们最稳定的常态。
法国社会文化批评家彼埃尔•波德埃(Pierre Bourdieu)认为,艺术趣味的差别和社会等级的区分有现实联系和历史渊源。艺术欣赏并不是一种禀性趣味,而是一种文化解码行为,它要求解码者先得掌握编码的秘密才行。主流美学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掌握解释密码的人控制着知识话语权,高等文化人的身份也来自于此。整个历史之中都贯穿着不同社会阶级对“正当趣味”的争夺。趣味比任何其它的东西都更需要在反面否定中获取确立性。趣味也许首先就是一种“厌恶”, 一种出于对他人趣味的恐惧和出自肺腑的不宽容所引起的厌恶。每种趣味都觉得只有自己才是自然的,于是便将其它的趣味斥之为不自然和邪恶乖张。审美的不宽容可以是充满暴力的。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感,可以说是阶级之间的最顽固的壁障。那么,以此反推,如果某种新趣味让习惯于即成趣味的人群感觉到愤怒的话,那么,它有可能是审美革命、自由感知的开始。只要排除固有偏见和道德训诲的批评观点,本着实践精神,认真的对待研究对像,我们就可以看到,审美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断流进变化的过程。如果说“不靠谱青年”的思维方式会对审美经验有什么新的突破的话,则在于他们本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勇于戳破人性种种的痛与恶,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弱点缺陷,并以此确立了自己的身份。70一代区别于前代,具有开端性和革命性的审美趣味,归纳起来有四种,犯贱、发骚、装嫩与扮酷。它们都是非自然的感觉,是对人为造作感觉的偏爱,是一种70年代人所集体共享的、秘密的新的感知力。这些审美趣味已经作为一种身份标志,分别在渗透在装扮、行为、态度、语言等生活方式里,艺术作品也是它的一个表现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