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3|回复: 6

选国学大师还是选“敲门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2 16: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国学频道等联合牵头投票“评选国学大师”一事,煞是热闹,成为媒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十大国学大师\"下月排定座次 康有为等落选)  
  有人撰文提出,国学大师是客观存在,不是靠选出来的;更不可能刚巧就是“十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是“选”出来的吗?)此种观点,强调的是评先进不该有“指标”的调子,理论上成立,却缺乏“操作性”。试想一个单位要是评先进不限定指标,个个都有可能是“先进分子”。所以此种论调,笔者是不敢苟同的。我觉得,评选国学大师,不失为一个让更多人关注国学的方法途径。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国学大师虽然在那里摆着,但你不选他,他就高居庙堂之上,“养在深山人未识”。象梁山好汉一样,排一排英雄的座次,以此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未尚不可。
  所以,不是该不该选的问题,而是应当怎么选、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国学大师的问题。
  遗憾的是,在国学大师“选秀”之前,大家看到的关于国学的消息,似乎大都是和“钱”有关的。至于国学到底“学”什么,国学大师“大”在什么地方,倒在其次。
  据《北京晨报》报道,去年底,北京大学开办的“乾元国学教室”开班,来自全国40多名企业老板参加,一年学费24000元,每月开一次课,不少人是专门坐飞机来学国学的。
  整天在利益中滚打的老板们也能学四书,说起来冠冕堂皇,其中有没有炒作和做秀的成分呢?答案不言而喻。有记者说:“当年孔子弟子中就有个‘善货殖’、‘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子贡。两万多的学费对于老板们可能不值一提。但是能够抽出时间甚至能够不远万里前来听讲孔孟庄老,显示了传统国学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士’所亲近。”说白了,学校办班能赚几个钱;老板学国学能装潢一下“门面”,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往漂亮一点来说,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国学,在被社会打入冷宫,而不得不退守为纯粹的书斋之学后,不再以传统的政治、社会制度为蓝本,而是一种滋养现代个体人格心性道德的文化资源,逐渐恢复其生命力。”
  继人大、北大的国学院和国学教室相继开课后,中国国学俱乐部也在立水桥旁的塞纳维拉楼盘正式挂牌成立。网上传言俱乐部投资人为香港某超级富翁。据了解,中国国学俱乐部从今年春正式招生,首批课程预计每期2-3天,学费9800元/人,每个班限20人。报名者必须是企业家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
  不知是国学盯紧了大款,还是大款盯紧了国学。答案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眼下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学大师选秀”活动,据报载一共收到120万多张选票,从50位候选人中选出的“十大国学大师”是: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和钱钟书。
  我觉得,把鲁迅、郭沫若、冯友兰等人选入“十大国学大师”名单,委实是“热面皮贴冷屁股”了,“好心办坏事”是也。给人一种“拉来虎皮做大旗”的感觉。
  笔者曾在《国学热背后的“政府行为”: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文中说过:“大可不必把国学弄得神出鬼没、高深莫测。国学的称谓,是国语、汉学派生出来的‘新词’。总的来说主要和古文有关,清末民初,人们把古代文史基础扎实的人称为国学大师,以区别‘文学大师’。国学的定义,大抵在古代文史的范畴内,宜窄不宜宽。”人们常见的专门谈“国学”的书,不外是章太炎和钱穆的两本《国学概论》,还有一本曹聚仁的《国学十二讲》(后改名《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国学”这个词,是章太炎先生旅居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开始流行的。他以“国学”兴亡与国家兴亡相联系,为革命张目。如此而已。
  但现在大凡和国学有点“沾亲带故”关系的人,都喜欢把国学的定义“泛化”。冯其庸答《新京报》记者问,也说:“我理解的国学是大概念的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包括在内。中华民族遗留下来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都应该纳入国学的范围。”
  既然国学学的是“传统文化”,我们老老实实去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了,何必兴师动众,要隆重推出“国学”这顶高帽子呢?对此,作家王小波在世时就一眼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这次国学大师的评选,鲁迅、郭沫若、冯友兰等人入选了,专门写过国学专著的大学者钱穆、专门研究国语的语言大师王力……等一批有国学专长的大师,却落选了。这不谛是一个“反讽”。清末民初,随便抓出哪一个学者,都是“国学大师”,因为那时还没有白话文,不懂点“国学”,连话也讲不了。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哪个不是国学大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这些人,当然是国学大师无疑,但他们的主要学术建树,却不在“国学”上面。鲁、郭是文学大师,冯则是哲学大师。因此,把国学大师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算不算“乱点鸳鸯谱”?若他们在世,你把这样的“高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对方未必会肯领情。
  此风既开,我看今后就是评选“十大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或“十大晚婚青年”,甚至评个什么“最有特色的胡子作家”之类,都会有理由拉鲁迅先生他们来装门面,招揽观众。表面上是“尊敬”这些文化伟人,其实是糟蹋。
  究其实,鲁迅对“国学”这劳什子,是颇不以为然的。钻研学问,讲究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虚张声势。鲁迅非常反感他的老师章太炎晚年钻进“死学问”的胡同不能自拔。鲁迅是这样评价他的老师的:“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作为一个学问家,鲁迅是主张入世的。章太炎晚年却消极“出世”,皓首穷经,玩一些似是而非的学问,鲁迅是深表惋惜的,所以作了这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国学在二、三十年代没有弄出“大动静”来,现在却弄得“风生水起”,实有“矫枉过正”之嫌。在一些人看来,国学已经成了一块打着复兴传统文化旗号吆喝学生的“金字招牌”了。

  让更多的人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总比整天“追星拜星”要好些。此事若做好了,不谛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国学基础不扎实,不仅一些常识性的文史知识选手回答不出,连评委的知识底牌也频频“走光”。这次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评委读错字,招来大众非议,就是明证。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字读错了,评委却不认账,强词夺理;有人居然把“账”记在“传统文化”的头上:错的是伪夫子,是传统文化“傲慢”。我们可爱的余秋雨评委,甚至当着数以亿计观众的面,提出“尽量不用成语”的高论。此种“断指止痒”的办法,的确是够“与时俱进”的了。想当年那位打了败仗的“国军连长”,向上级报告时根本不检讨主观原因,而是通通归咎于“共军的炮火实在太猛了”。把责任推得一干而净,真是搞笑得很。
  所以,振兴国学,让更多的青年人学多一点文史知识,把国学底子打牢一点,实在很有必要,说是“迫在眉睫”也不过份。
  问题是,现在有些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选国学大师的时候,似乎没有个标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清末民初有份量的“重量极选手”,都抓进了“国学大师”的盘子里。国学大师的排序,功利性的取向颇为明显。谁的来头大,谁就是国学大师。在这里,选国学大师俨然变成了选“敲门砖”了。
  鲁迅先生认为:“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及第,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
  列宁也说过:对革命者来说,一切方法都只是手段。这话到了“非革命者”那里,同样适用。
  所以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批评了那些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行“敲门砖”之实者:“当觉得渐近末路时,也用它来敲过另外的幸福之门。盘据着江苏和浙江,在路上随便砍杀百姓的孙传芳将军,一面复兴了投壶之礼;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了的张宗昌将军,则重刻了《十三经》,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门,却仍然对谁也没有开。”
  国学之门,究竟为谁而开?但愿热热闹闹的国学大师选秀活动,是一出推动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正剧,而不是闹剧。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50位候选人中选出的“十大国学大师”是: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和钱钟书
大家以为如何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穆生平年表
--------------------------------------------------------------------------------
1894 清光绪廿一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0 七岁 入私塾读书
1903 十岁 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 十二岁 父逝
1906 十三岁 入常州中学堂
1910 十七岁 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 十八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 廿四岁 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
1919 廿五岁 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1922 廿八岁 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 廿九岁 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1927 卅三岁 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 卅四岁 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 卅六岁 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北京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1931 卅七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燕京、北师大
1935 四一岁 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 四三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 四五岁 《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1941 四七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 四九岁 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4 五十岁 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
1946 五二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 五四岁 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9 五五岁 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 五六岁 成立新亚书院、应邀赴台讲演
1951 五七岁 为筹办新亚书院台湾分校滞台数月,未果。
1952 五八岁 4月,在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讲演,屋顶泥块坠落击中头部晕厥送医。
1955 六一岁 新亚研究所成立,访日,“教育部”颁赠学术奖章 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6 六二岁 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暑期落成,为自有校舍之始与胡美琦女士九龙缔婚
1957 六三岁 新亚书院增设艺术专修科
1960 六六岁 赴耶鲁大学讲学,课余撰《论语新解》 耶大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后赴欧访问
1961 六七岁 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3 六九岁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曾辞新亚书院院长职
1965 七一岁 正式卸任新亚书院院长,离港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
1967 七三岁 十月迁居台北
1968 七四岁 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 七五岁 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故宫博物院”聘为研究员
1974 八十岁 撰《八十忆双亲》
1976 八二岁 是年冬,胃病剧作,几不治
1978 八四岁 该年常病,目不能视,抱病赴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
1979 八五岁 赴港出席新亚三十年纪念会
1980 八六岁 与三子、幼女会于香港,卅二载未见,得七日相聚
1981 八七岁 与长女、长侄晤聚香港,五子女两年内分别见面
1984 九十岁 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章
1986 九二岁 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上最后一课
1988 九四岁 在家中授课至是年方休
1989 九五岁 赴港参加新亚四十年纪念会
1990 九六岁 六月一日迁出素书楼 八月卅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
1992 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阿妖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1-13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3: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穆著述年表
一九一八
《论语文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11月出版。
一九一九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出版。
一九二五
《论语要略》(国学小从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3月出版。
一九二六
《孟子要略》,上海大华书店1926年出版。
一九二九
《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一九三O
《墨子》(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王守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七期。
一九三一
《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
《惠施、公孙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出版。
一九三二
《老子辨》,上海大华书店1932年出版。
一九三五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出版。
一九三七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出版。
一九四O
《国史大纲》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6月出版。
一九四二
《文化与教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出版。
《清儒学案》,重庆,为国立编译馆写,1942年稿成佚失。
一九四三
《中国文化史导论》,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出版。(待查)
一九四五
《政学私言》(人人文库),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出版。
一九四八
《孟子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出版。
一九四九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49年5月出版。
一九五O
《中国社会演变》,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0年10月出版。
一九五一
《中国知识分子》,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1年出版。
《中国历史精神》,台北国民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
《庄子纂笺》,香港东南印务公司1951年12月出版。
一九五二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1月出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出版。
《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1月出版。
一九五三
《国史新论》,香港自刊本1953年5月出版。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四书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53年6月出版。
一九五四
《黄帝》,台北胜利出版社1954年出版。
一九五五
《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局1955年3月出版。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出版。
一九五七
《秦汉史》,香港新华印刷股分公司1957年3月出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
《庄老通辨》,香港新亚研究所1957年10月出版。
一九五八
《学龠》,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8年6月出版。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香港新亚研究所1958年8月出版。
一九六O
《湖上闲思录》,香港人生出版社1960年5月出版。
《民族与文化》,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0年6月出版。
一九六一
《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12月出版。
一九六二
《史记地名考》,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10月出版。
一九六三
《孔子论语新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
《中国文学讲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3月出版。
《论语新解》上下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年12月出版。
一九六八
《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三民书局1968年7月出版。
《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1968年出版。
一九六九
《中国文化丛谈》(一)(二),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11月出版。
一九七0
《史学导言》,台北中央日报社1970年5月出版。
一九七一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7月出版。
《朱子新学案》,一至五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9月出版。
《朱子学提纲》,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出版。
一九七三
《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2月出版。
一九七四
《理学六家诗钞》,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元旦出版。
《孔子传》,台北孔孟学会1974年8月出版。
《孔子与论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4年9月出版。
一九七五
《孔子略传<论语>新编》,台北广学社印书馆1975年10月出版。
《八十忆双亲》,香港中大新亚校友会1975年出版。
《中国学术通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9月出版。
一九七六
《灵魂与心》,台北联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6年2月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至八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出版。
一九七七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5月出版。
一九七九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8月出版。
《人生三步骤》,香港香港大学1979年10出版。
一九八一
《双溪独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月出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台北东升出版公司1981年12月出版。
一九八二
《古史地理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2年7月出版。
《中国文学论丛》,台北东人图书公司1982年7月出版。
一九八三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1月出版。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10月出版。
一九八四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12月出版。
一九八七
《晚学盲言》上下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8月出版。
一九八九
《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3月出版。
《新亚遗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9月出版。
一九九四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开始出版《钱宾四先生全集》。分甲编思想学术、乙编文史学术、丙编文化论著,共五十四册。
   注:钱穆先生还撰写了大量论文,文章从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3: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穆著作选读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
《国史新论》
《国史大纲》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文化史导论》
《论语新解》
《先秦诸子系年》
《朱子新学案》
杂文散文选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5: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顶一下.
[s: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3 20:04 , Processed in 0.50762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