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1|回复: 0

中国通货膨胀来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7 0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通货膨胀来临?
  文 □ 《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  马良好

  国外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减缓与减轻市场周期所带来的波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周期波动的方向,所以调控的重点应放在防止由投资与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导致的金融层面大幅度波动;防止物质生产领域的波动通过金融领域的波动向全社会蔓延。

  似乎很突然。12月以来食用油、面粉和大米的价格不约而同地上涨了10%~20%,同时,肉禽蛋奶等消费品价格也随之上涨。北京市米价、面价、菜价及主副食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食用油价格上涨一成,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北京市场上销售的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产的大米每500克平均上涨6分钱左右。与此前周期性年末因需求导致物价来去匆匆的上涨不同,这一次物价上涨可能是中国全面通胀的开始。
  虽然政府很快出面平抑了粮油价格,但据有关专家预测,长远看来,粮油价格上涨的局面将会延续到2007年。
  粮油上涨带来的不安此时在城市居民心中却尚未消退,来自一些企业的担心愈发明显。因为对它们来说,价格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比起粮油来,“工业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来得更早,幅度更大,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经上升了
  7.3%。其中11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9.3%,10月份是7.6%。“这是非常快的。”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处长徐连仲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涨幅还是在去年下半年生产资料持续上涨的基础上实现的。
  然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高辉清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并不担心。因为在其看来,此次价格上涨昭示着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已经到来,涨价带来的阵痛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中得到稀释。

  隐性通货膨胀转变为显性

  11月14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增长较快,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定。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基础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继续加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
  报告还预计四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央行再次警示通胀压力,并预测2006年GDP增长将超10%,CPI将达到1.5%左右。这一数字与世界昨天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报告的预测相一致。报告还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略有放缓,但由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水平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总体趋势。
  继今年二季度央行发出通胀警告后,这次报告中,央行继续警示通胀压力。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回落基础还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较突出,央行对未来物价走势的判断并不乐观。央行在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保持平稳,但非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均比上半年有所上升。
  从下行风险来看,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行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产能较快增长会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从上行风险来看,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对PPI、CPI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另外,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在治理污染、劳动保障、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成本会相应增加;各地投资冲动依然很强,投资增速有反弹的可能,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预期物价上升的占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为历史次高水平,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
  央行承认,在流动性较多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这一手段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不会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基本轨迹,有利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效。央行表示,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其实,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长时间的强势增长,2006年第三季度GDP增幅超过9%。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司长张新泽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长波的上升阶段。在新一轮经济长波中,主导产业有可能是汽车、电子和住宅产业。
  “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正是经济增长加快的最终结果。”徐连仲说。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对生活资料的价格传递会滞后一些,所以当生产资料的价格由于需求拉动而上涨了一段时间后,生活资料开始呈现上涨。
  在未来十几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新的主导产业如汽车、房地产有着广阔的利润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各级政府,国营和民营企业正向这些领域大量投资,这些投资会拉动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欲望,增加就业机会。这些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会逐渐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CPI不能反映居民对物价水平的真实感受,我国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高度国际化,70%的产品是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的贸易品价格依赖于国际市场定价。同时,中国商品基本上是供求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600种主要工业品有80%左右一直处于供不应求。因此通货紧缩的迹象不明显。
  另外,他说,“计算CPI数据的居住类10多项中,没有包括房价,只有房租,没有把房价上涨统计进去,而过去一段时间发生戏剧性的房价上涨。这是解释上游和下游价格差距很重大的因素。因为,钢铁、水泥等价格上涨都反映在房价上面。不包括房价的CPI不能反映居民真实感受到的物价水平。”据此,他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
  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比较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各种金融指标和各种经济实体的运行指标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0.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0%,新增贷款1.26万亿元。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信贷供应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投入的迅猛增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率的增长对GDP的贡献相对较低。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是固定投资的主体,对价格不断上扬的进口原材料和石化能源依存度很高。这种增长模式更易使通胀压力抬头。”
  胡祖六分析,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整体经济环境,都比较容易滋生通胀。目前全球每一个主要经济体或多或少都面临通胀的压力。

  2007年中国经济拐点

  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有关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报告预测认为,今年全年GDP增长速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四个季度分别为9.6%、8.9%、7.9%和8%,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8.6%,四季度会稍微回升。这份报告的提法,似乎预示着经济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经济已经进入下降通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袁钢明认为,GDP急速下落,从一季度的9.6%下降到了四季度8%根本不可能,“如果信贷和货币收缩的政策不改变,经济增长出现比较大的下滑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看到的是贷款利率在上涨,而存款利率却没有上涨。这是在人为地扩大存贷款利差。目前,中国的真实利率远低于其他主要国家。虽然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比较低,但这是不合理的。社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是比较高的。
  目前提高利率应该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不动,单边提高贷款利率,结果不知道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引起的问题多。合适的存款利率是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和提高微观经济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人为增大银行存贷款利差会导致很多方面的歪曲——比如说有贷款需求的人不从银行贷款了,到黑市上去借款;大家都不把钱存到银行,而是拿着钱到处去投资。现在总说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我看原因之一就是你把存款利率压得太低。利率偏低导致存房、存货的机会成本偏低和存货量增加,推升了住房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为什么货币多?因为贷款需求大。这主要还是利率的问题。利率低了,大家都想贷款,所以贷款需求就大。继续提高利率,不仅对抑制房地产,对于抑制其它方面的需求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2007年是中国本轮经济增长由盛而衰的拐点,判断的依据是本轮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投资周期大约是5年,由于投资是本轮增长高潮的主要拉动力,因此当投资周期过去,投资需求开始回落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产出高峰到来,这个产出高峰相对于中国日渐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生产过剩问题,经济就会从高峰转入低谷。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周期,是一个自建国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从未遇到过的周期类型,也是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必然会发生的周期波动类型的转变。
  “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出现,是由汽车与住宅这两个大消费品需求拉动的,这两大消费需求首先引起了能源与原材料部门的严重短缺,因此引起了这些领域的投资高潮。随着以钢铁和电力为代表的工业上游产业部门的产出能力迅速扩张,到目前为止,这些领域的投资高潮已经过去了。”王建认为明年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将可能出现在二季度以后,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8%,甚至更低。“应该对这个经济增长拐点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宏观调控来说,重点不在于仍然企图把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因为国外宏观调控的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减缓与减轻市场周期所带来的波动,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周期波动的方向,所以调控的重点应当放在怎样防止由投资与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而导致金融层面的大幅度波动,怎样防止物质生产领域的波动通过金融领域的波动,向全社会蔓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1 05:49 , Processed in 0.0582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