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8|回复: 33

论语笔记-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9 0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敝帚自珍,请勿转载!
联系方式:brightred986@hotmail.com
2月8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很奇怪,没在其它论语的译文注解中看到和我相似的理解。


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一段对话的一部分。可能是一个弟子被人误解,或感慨得不到人赏识,而找孔子诉苦;也可能孔子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


想象中的对话(本来想用文言,但写不出……):


猪鸣:555,人们都不能理解我欣赏我。请问老师,这种情况下我应当怎么对待?

孔子:最好不愠。

猪鸣:不被人理解时通常会难过生气的啊,为什么还要反其道而行之?

孔子:学习辛苦不?

猪鸣:有点……

孔子: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猪鸣:有用……

孔子:一想到学到的知识有一天可以派上用场,不会觉得兴奋么?

猪鸣:是啊~~~

孔子:有客人来,要在你家里住一段时间,麻烦不?

猪鸣:有点……

孔子:如果那个客人是你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不会觉得愉快么?

猪鸣:呀,如果是老朋友那我巴不得啦~

孔子:所以。遇到不能理解欣赏你的人,不生气的态度比较好。

猪鸣:我还不太明白……

孔子: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欣赏,还要不生气,这通常而言的确不容易。但有德之君子,凭着他们的胸怀不会介意。是不是?

猪鸣:是~亲爱的老师你就一直做到了~

孔子:如果你也可以做到,说明你的胸怀广啊,难道不反而是一件值得你高兴的事么?

猪鸣:哦哦哦哦哦哦


增字解经不好。但那是论证时的规则而已。在表达观点时怎么清楚就怎么办好了~


孔子的三句话明显是个论证(在谈中国文化时,“论证”就不只是归纳演绎了,还包括类比比喻等等)。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这两个顺人常性,是浅显的经验。“人不知而不愠”虽然逆人常性,但“不亦君子”却是大家向往的。孔子用前两个例子使“不亦君子乎”变得明白,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反而变得顺人性了。亮点在于“不亦君子乎”,方法很随意,无关紧要。




我相当喜欢“学而时习之”这段话,因为可以和许多事串起来,自由联想能使人觉得舒服。也印证了孔子“一以贯之”的话。接下来是自由联想:


曹操的生父曹嵩的养父曹腾的生父曹节,曹参之后,素以仁厚著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


现在的中国人大多对自己历史认识少,对外国文化一味追捧,应该更熟悉另一个例子:某人火车站等车,买了一包饼干(忘记原话了……),坐着吃。却发现坐在旁边的一个陌生人也伸手拿他饼干吃。某人很生气,在公共场合又不好发作;等到只有两片饼干了,那个陌生人居然还拿起一片,说“另一片你吃吧”。结果离开的时候某人才发现自己买的那包饼干原封未动,一直是他自己在吃别人的饼干,于是大惭……


这类例子在中国历史中太太太多了。有别人丢了钱怪自己,于是把自己的钱给他的。有被人诬告盗嫂,可自己连哥哥都没有,却也不去辩护的。


我脑子里有一些声音吵起来了:“对,孔子就是用‘君子’的虚名奴化人民,让他们只知顺从而丧失自己的意志。”


这么来讨论。先举例:

“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未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显然,孔子讨厌匿怨,主张以直报怨。这么说来,“人不知而不愠”、曹节让豕、不辩盗嫂这些,都是“匿怨”而不直了吗?


首先要看怎么“以直报怨”。“直”是《论语》讨论的主题之一,论语中有句有句“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贡对孔子说的。勇不必不逊,不逊可恶;然后,直不必攻讦,攻讦可恶。如果“以德报怨”是“不及”,则以攻讦报怨就是“过”了,“过犹不及”。


可供注解的实例在中国历史上又太多太多~!只举最经典的,廉颇蔺相如传,这里就不抄原文了。以蔺相如之功名,并不与廉颇争斗,但也不巧言令色足恭以友其人,以直报怨也!“不亦君子乎?”,所以廉颇得知真相后甘愿负荆请罪,两人结成刎颈之交,赵国因此强大。


蔺相如的做法,就如朱子《四书集注》注“以直报怨”所说:“怨有不雠(避廉颇),而德无不报(结刎颈交),则又未尝不厚也。”“二者之报各得其所。”且不仅仅是德与怨各得所报而已。蔺相如不也“不亦君子乎”?身得刎颈之交,家国因此安定强大,且美名载于史册。试想相如把面折秦王万乘之威的本事拿出来和廉颇斗,其结局又是怎样?


所以说,从“人不知而不怨”到“以直报怨”,是共通的,“吾道一以贯之而已”。何哉?曰:克己复礼。


“以直报怨”,克己也。“人不知而不怨”,克己也。曹节家的猪被邻居误认,不加辩驳,这也是逆人性的(荀子“伪”说),所以是“克己”。


然而只此而已,克己就是让人束缚自己的本性么?克己是虚伪的社会行为么?这个话题在之前已经讨论过了。且不论蔺相如;曹节家猪被人归还,名重于一乡,又有何失?


究其原因,“克己”并非教条。孔子说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他且不为天下而克己。这在儒家是一贯的,舜就是个例子,“不为天下而简其亲”;又,论语中对“直躬”的辩论也是一例,不为法而逆其孝。孔子的克己,儒家的克己,不像许多宗教或某些法律那样可谓“迫害”人性。因为孔子的,儒家的“克己”是与“复礼”相关联的。


后人对克己复礼的修正或诬蔑,我这里先都不驳。我先说明,为何“克己复礼”并不是束缚,并不是逆人性,并不是荀子说的“伪”。


原因就在于“礼”。儒家的“礼”博大精深,至于奇正之变不可以言穷(也许有天我能力达到,可以专门论述)……但究其哲学根本,上应天理,中顺人性,下利时事,这是“礼”的根本大义。于是,正是为了“复礼”而“克己”,则上应天理、中顺人性、下利时事成了“克己”的目的和逻辑结果。


“上应天理”的讨论,先放在一边,因为容易引起心智不健全者的误解(能想象有人跳出说我这里的“天理”是神秘主义或者宗教或者神权君权等等憨话)。下利时事,则曹节(邻居和睦,礼)、蔺相如(上下相得,礼)可以算一个例子。讨论起来麻烦,很多人都能够说出一堆反驳的例子,我会要浪费时间一一分析解释。等以后完成论证再说。


中顺人性最值得一讨论。克己复礼,中顺人性,何哉?“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曹节是“素以仁厚著称”者,他把自家的猪让给邻居,并没有压抑或不安,而邻居知道真相后惭愧地送还猪、向他道歉时,他又“笑而受之”。这种本性真是令人羡慕。他的作为未必算“克”己,而是“仁者安仁”。另一个例子中,蔺相如性如烈火骨似精钢,却能够避开廉颇,这显然出于理智,所谓“智者利仁”。二人皆是克己,不也都顺乎自己的本性了嘛!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则仁者安仁而不愠,智者利仁而不愠也已。虽然“知之者(弟子)不如好之者(利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仁)”,但又哪里算得上是“压迫”或者“束缚”?可以看到,这种对克己复礼的理解还吻合道家思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同类的对比从老、庄中可以挑出一大把。


如果我心情不好的话,顺着这个思路还可以批评某些得势而肆意批判“克己复礼”的后人。既然对于克己复礼,“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这是对自己本性的束缚呢?难道不×不×……当然这是诡辩,不能轻易用。


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克己复礼”从来都是知难行艰的。只简单讨论几点:


1、“复礼”,以有礼、知礼为前提。然而沧海桑田,世界变化太快,作为文化的实体的礼,它的变化必然滞后于时代。孔子的时代就是“道不行”。对于不同的人“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显然不尽相同。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知礼的,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还有“困而不学”的。

2、即便是哲学上的“礼”并不是总存在的。如果上应天理,中顺本性,下利时事的存在总是必然的,也许恐龙就不会灭亡了……人类历史动乱的时代太多,往往由权、力直接决定文化。且不说太远,试想全球变暖会不会有一条“礼”的出路得到解决?


正因为这两条,无论从个人或是从环境来看,实践“克己复礼”的“中庸”之道(不偏不易)都绝非容易的事情。颜回能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这还只是小处。越大处越显得困难。为什么会“显得”困难?不是说顺乎人性么?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子路这种一等良民当然可以做好事不留姓名,当相对于更普通的人来或许困难了一些,毕竟救了人是一件及其使人自豪的事情,更何况冒着生命危险。每个人看到超越自己能力的克己复礼,自然会觉得困难,但也没必要在意。所谓量体裁衣,大而不合身,不如小些。




克己复礼的最高境界(我能看到的),仁的最高境界,最可贵的实践者就是孔子他本人。孔子的一生(《史记》中总结得非常好)都是对他的哲学的注解。在这篇文字里只谈孔子克己复礼。


孔子的“复礼”,上应天理自不必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下利时事也不消说。不过要提一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我认为司马迁就智者见智,“智者利仁”,用“世家”和“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语来赞叹夫子的功绩。


而中顺人性是最值得欣赏的。大局而言,孔子的一生举世誉之不加劝(去鲁相),举世非之不加沮(困陈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之勇也。然而在具体的事件中,在具体的事件段,“克己”对孔子而言也是困难的(去鲁、去卫、去赵、去陈、去蔡、去楚、归鲁;“夫召我岂徒哉”“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归乎归乎!”等等)。


正如老子所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地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孔子最终做到了“去彼取此。”

在鲁为相,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最好的实践机会。可到了“夫子可以行矣”的时候,他离开了鲁国,离开了权力和实践自己理想的机会。就像《论语》中自己所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去彼取此”。而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再困于陈蔡,孔子也从不放弃,“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再扯下去没完没了了。最初的主题好像是谈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最后以《论语》中的一大段对话结束这篇文字吧。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会不会发错了区
发表于 2007-2-9 1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而求诸己

望楼主多支援此处。
发表于 2007-2-9 13: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己复礼,“中顺人性”。礼复(不是指天道,天理那样太遥远的,而是社会正义,和谐)之后或许可以顺人性,但克己也是顺人性?又想探讨,礼复之后还要克己吗?
孔子活的时世,就是礼乐崩坏的时世,孔子所说所行,是为了正己以正人,矫“自己”以矫天下。
我想克己不是顺人性的。
如果和范仲淹先忧后乐,联合来理解,便更清楚了,等天下安宁了,百姓生活美乐,我便可以跟着你们一起美乐了。但是自己必须先自忧天下的。
发表于 2007-2-9 13: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章取义  这大概是语录体的好处,所以单看论语这本后来被思孟学派修改的书并不能看出孔门儒家的真实面貌

之于仁、礼这些孔门的核心范畴也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脱离孔门具体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进行理解,出现错缪的可能性是非常大,比如士这个概念,孔门时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它和后来汉族地区的士族概念,以及更后来的士大夫概念全然不同,又不如仁孝,那时的家庭亲属关系经过战国,南北朝北方异族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仁孝的概念实际上也不能仅从文献中得出,加上从战国思孟学派,汉代古今两派各自的改写,现在的儒典和孔门儒家差距有多少,不经过考古发现是无从知晓的,所以希望搂住先看看郭店楚简等一系列新文献,再发高论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4: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我就是需要评论被历史传承下来的论语。没传世的东西只有历史价值罢了。疑古没用。
此外,“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些话也没用啊。当然会有错误,而它们出现了,岂不是更容易发现么?
“从战国思孟学派,汉代古今两派各自的改写”,这些推测比起古籍来更不可信。


“我想克己不是顺人性的。如果和范仲淹先忧后乐,联合来理解,便更清楚了,等天下安宁了,百姓生活美乐,我便可以跟着你们一起美乐了。但是自己必须先自忧天下的。”
》》》则没看懂我的文义,或者我表达太差,对不起。试问:辛苦虽然不顺人性,但父母为子女而辛苦是否顺人性?花钱虽然心痛逆人性,但花钱哄女朋友开心了自己也高兴,是否顺人性?在革命中牺牲的千万烈士,死得慷慨激昂的大有人在,这不是顺人性?
发表于 2007-2-9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

但是看不懂.
发表于 2007-2-9 14: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说的是克己啊,我认为的克己也就是抑制自己啊。而复礼也不是着眼在养育子女,更非哄着女朋友开心啊。革命烈士差可比拟,虽然确是“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但是他流血牺牲难道是顺人性的?谭嗣同正是为了引起一种教训。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4: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这里就不用讨论老~并没有什么矛盾,只是概念上不清晰。我表达的问题。
谭嗣同之死,就他自己而言是顺本性的。可见性格、本性、欲望、理等等名词还得重视啊……我去区分下
发表于 2007-2-9 14: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你说不讨论了,不过我的看法那是逆本性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5: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试着先反驳一下:
辛苦虽然不顺人性,但父母为子女而辛苦是否顺人性?
发表于 2007-2-9 15: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忽视具体语境的讨论毫无意义
发表于 2007-2-9 15: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看 论语  不亦乐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1712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