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晚虽然也没什么新颖可言,但也没使我感到发腻.4个小时的节目下来,没犯困,这就应该知足了.很不错.
其实,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对\"新颖\"一词人们已经越来越麻木了,几乎没什么东西会使见多识广的人们感到新颖了.春晚更是如此——除非你拉一裸奔者围着CCTV一号演播大厅狂奔一圈,那感觉也许可以用“新颖”来形容。
春晚,就像老百姓们的一个孩子,亲眼看着孩子长大,但却越来越对自己的孩子挑剔起来。事实上,孩子还是那个孩子,那孩子一直都是在进步的,之所以我们越来越感觉春晚这孩子没味道,是人们心态的变化而已。
80年代,有多少人看过晚会?多少人知道“流行”这个词汇?网络就更无处谈起了。那个时候春晚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亮相的,让人们感到了极大的“新颖”,也就有了市场和口碑。不少人说,春晚越来越差了,越办越没意思了。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80年代那时候,那个让人们感到快乐的春晚真的比现在的好吗?恐怕不见得。前几天一直在看CCTV-3对历届春晚的回顾,里面的一个马季先生的单口相声让我感慨很深,名字好象叫做《宇宙香烟》。说实在的,拿现在人的眼光看,这个单口相声一点都不可乐,甚至,有点“白痴”。但是这个相声却在当时,让全场观众差点笑趴下;还有舞蹈类,一个新疆籍的表演者一翻舞蹈全场掌声雷动,但是现在看来这表演真的很一般,演员也挺呆板,完全没有现在演员放松的状态。如果那个时候拿出赵本山的《钟点工》演演,说不定还要担心一下会不会有观众笑的疾病突发呢。
所以,春晚还是那个春晚,一直在进步着,一直在努力着,只是观众的欣赏意识提高了,对一年可以办几百场多如牛毛的晚会节目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就像喝果汁喝多了就跟喝白开水一样了。观众不再是从前那些没什么见识只知道见到相声就乐见到唱歌就喜的“傻蛋”了,他们已经进化成了可以从自己角度去审判的“判官”了。而且随着网络、手机等等通讯工具的出现,人们对世间的种种已经有了抵抗力了,一般的悲剧不会让人落泪,同样一般的小品也不会让人发笑了。见多了世面的人对“新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
谈到“审美疲劳”,这可能有两种原因可以促使成其。拿春晚举例:一种是 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造成审美疲劳;一种是 春晚进步了,但人们的欣赏水平没跟上节拍。我认为造成春晚审美疲劳的原因,这两者兼有之。对于语言类节目来说,人们的欣赏水平确实提高了,见过了太多太多的小品相声,听过了太多太多有名的没名的“嘴们”说的可乐的那些事儿,小小的包袱是逗不乐观众的了。但对于对审美要求比较高的艺术性节目,比如,舞蹈,民族传统歌曲,人们则是:欣赏水平没有跟上春晚的步伐。今年的春晚,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舞蹈《雨中小巷》,唯美的画面可以让人的心平静到最底点,仿佛可以听到淅沥的雨声。但是,还是相信,在这个节目进行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的观众因为觉得“无聊,没意思”而跑去WC或搓麻将的。
语言类节目包袱越来越难抖;艺术性过强的节目观众又无法欣赏,这就造成了观众对春晚的整体的“审美疲劳”。如果再深究下去,恐怕可以追究到国民内涵修养的问题,对舞蹈无法欣赏,对美声民乐戏曲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让其去听歌剧恐怕就跟听老和尚念经是一样的。
从春晚谈到这个地步,可能我过于苛刻了。但是一群只能“欣赏”小品、相声、流行歌曲或者在不满的时候念念三字真经的国民,这是谁的悲哀?还好,我们总算是还能欣赏小品、相声,聊以自慰吧。
2007春晚让我比较难忘的节目有三个,一个是《心里话》,一个是《万家灯火》,还有一个是晚会最后的历届春晚歌曲大回顾。第一个让我感动到流泪,第二个让我温暖到微笑,第三个则让我仿佛走过了漫漫长路,走进了今天,走向希望。
每一年春晚过后,都有一大堆的争论话题,我想,今年我也赶一下时尚吧,呵呵。但是都是我真实的想法,一些让我无法释怀的想法。我希望大家在看一件事物的时候,不要总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我们要时刻学会“欣赏”,这样才会知道快乐是什么,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