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某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
在这位导演的眼里,董存瑞只是一位创造出来的英雄!此言一出,举国震惊,人们纯真的感情又一次受到了伤害。《解放军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董存瑞英雄事迹见证者,老兵们的回忆让人们又一次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让人们又一次沉浸在英雄的事迹中,为英雄而感动,并有力反驳了这位导演臆测与荒谬。(7月12日《解放军报》)
58年前,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为新中国捐躯的形象,已经成为民族经典,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实在无法理解某导演歪曲英雄形象,其意何在?对于这些歪曲之词,我们甚至不必一一加以反驳。原因很简单,事情已经过去58年,请问这位导演从哪里得到了所谓英雄“真实”情况。他采访英雄的战友了吗,他是如何采访英雄的战友的,难道英雄的战友、现场的目击者还没有他了解史实吗?试想这位导演不可能坐时光隧道,回到58年前,他不经过详细采访,不深入钻研史实,他的所谓“真实”从何而来?
近年来,戏说“红色经典”已经成为时下一种痼疾。电视剧《林海雪原》狠狠地戏说了一下杨子荣。为此,英雄杨子荣的养子杨克武向《林海雪原》的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该剧的制作公司向杨子荣家乡人民赔礼道歉。英雄的养子向来低调,高姿态站出来的背后是对戏说的愤怒。正如杨克武所说,电视剧中“这个部队看起来简直就像个土匪窝一样,电视里面的杨子荣不但有了情人槐花,他手下的那些战士更是连座山雕都不如,座山雕还不哼下流小曲啊。这是在宣传英雄事迹,怎么给人的感觉是在丑化他们一样,我觉得这让我受到了伤害。”感到伤害的何止是英雄的亲人,英雄的家乡群众,英雄的战友都表示出了强烈的愤慨。这里戏说的是英雄,忽悠的是人们的感情。
毋庸置疑,我们在对“红色经典”的宣传中,有高、大、全的片面性。让英雄走下神坛,还英雄于生活,这是我们近年来提倡并践行的。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无种生有、自以为是、不顾史实的戏说,这种戏说是对英雄的亵渎,是对民族感情的蹂躏。经典是一代或几代人心中的情结,经典是典型故事和典型人物凝结而成的一个时代的固定印记。我们只有尊重英雄才能去拍摄英雄,才能去宣传英雄,才能对得起英雄。
这种对“红色经典”的戏说之风,里面折射出当事人深深的炒作动机,或为影片或为自己,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吸引到眼球,最终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名私利。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底线,杨子荣、董存瑞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戏说英雄,就是否定历史,就是践踏人民的感情。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今天,对于这类行为,我们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关人士甚至媒体更要加强道德自省,管好自己的嘴,珍重手中的笔,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从戏说杨子荣到董存瑞,笔者不禁担心,下一个被戏说玷污的英雄会是谁?
【推荐此帖给好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