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2|回复: 1

破解天后宫无字天书 百年前金顶竟是航标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5 2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天后宫是全国最早的妈祖庙之一





这本书厚约两厘米,打开后,从头到尾都没有文字


一座古庙正在修缮,人们竟然在26米高的金顶内,发现了一本经过层层包裹的无字书,它纸张完整、颜色鲜艳,究竟是古人遗落,还是现代人后来放上去的?许多谜团困扰着人们,这本无字书到底想告诉世人一个什么秘密?

意外发现
  工作人员在给金顶镏金时,竟发现一本无字书。是现代人所为还是古人遗存?
  作为全国最早的妈祖庙之一,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是天津市的一个重要景点。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对天后宫进行着修缮,接下来的工作是要给金顶重新镏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其中一个金顶从26米高的幡杆上取下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个高60厘米、最大直径39厘米的桃形鎏金顶内,工作人员发现金顶里的棉花有一部分被烧焦。金顶内为什么会塞着棉花?而且还有烧焦的痕迹?工作人员决定把金顶拿到办公室里看个究竟。紧接着,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

  他们继续再往里掏这些棉花时,突然间发现一本完整的书。这本书厚度约两厘米,大小相当于现在的64开,书表皮和底都是红色,内部书页是黄色宣纸。打开后,从头到尾都没有文字。这究竟是现代人所为,还是古人遗存?不借助任何设备和特殊功力,要想把这本书放进26米高的金顶内,不是件容易的事。

  关于天后宫的留存档案记录断断续续,蔡长奎查阅后发现,近些年金顶并没有被取下的记载,重达10公斤的金顶是厚厚的铜铸成的,外面镀着金粉,要把它从26米高的幡杆上取下来并不容易,难道金顶落成时,这本书就被放进去了?

  公元1326年,为了纪念一位为人间做善事的天后娘娘,元代皇帝赐建天后宫。传说,这位天后保佑出海的渔民平安回家,为生病百姓解决病痛。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但对于宫门前的幡杆何时立起,人们已经无从考证,只是众多的香客前来祭祀,庆典时挂起了幡和标语,人们才知道它的作用。

  无字天书的发现,使幡杆顶端发光的金顶充满了神奇。也给天后宫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建筑,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对于藏在其中的小册子,蔡长奎最初认为是建造金顶的工匠们作记工用的纸。

  蔡长奎所说的记工纸,就是我们现在的便签,把需要记住的事或要购买的东西记在上面,可以很方便地撕下来。然而,这本小册子的书页由宣纸构成,手工切割,而且没有缺页的痕迹,从头到尾没写一个字。记工纸的猜想马上被否定了。


  专家考证

  无字书属明清时期。悬挂高空,经历百年风雨的书怎么保存?

  对于无字天书,很多人都只在武侠小说中见过。其实最初,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就被人们认为是天书,因为那些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跟现代文字差别很大,但后来还是被破解了。难道传说中的无字天书真的存在吗?蔡长奎决定请文物专家鉴定一下。

  赵文刚是天津市文物局文物处的研究员,从事文物考古挖掘工作已有20多年。从小册子纸张的制造工艺和装订方式来看,赵文刚认为它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也就是说距今大约一两百年时间,而不是600年前天后宫建造时就有的,难道真是后人放进去的?但这种猜测很快被否定,因为金顶被取下前,人们并没有发现后人动过的痕迹。

  小册子的字迹是不是因年代久远而褪去了?一般来说,虫蛀是纸张保存的大敌,赵文刚并没有发现小册子有虫蛀痕迹,而且纸张也没有发霉迹象。书是怎么保存的呢?

  金顶被悬挂于26米高空,保持了内部干燥,厚约一厘米的铜皮阻挡了阳光直射,大量棉花填充其中,又减少了内部空气流通。这就使书本长期处于缺氧、不通风的良好状态。

  当最初金顶被拿下来时,工作人员发现里面塞着厚厚的棉花,而且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这一切都似乎表明金顶内曾失火。在天后宫留存的档案中这样记载:“同治五年春,天后遭遇大火。”难道是那场大火波及26米高的幡杆,烧着了金顶内的棉花?但棉花并没有大面积烧焦,而且书也毫发未损。正当疑惑之迹,蔡长奎找到了1993年幡杆曾遭雷击的记录。

  蔡长奎做了这样的想象,当时雷电曾击中了这个金顶,而金顶是由铜铸成的,这样铜皮就成了雷电的导体,它把瞬间产生的高温引到了顶内的棉花中,把棉花烧焦了。因为金顶内氧气不足,所以棉花缺氧而没继续燃烧。


  谜团解开

  无字书竟然还有夹层,百年前金顶曾为过往船只导航。

  天后宫建成于1326年的元代,而书中的纸张出自百年之前,这就是说金顶肯定在那个时期曾被取下来,先人为什么要把这本没有字册子放在26米高的金顶上呢?难道其中真隐藏着什么秘密?接下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另外一个金顶也被取下来时,人们发现里面同样塞着棉花,但又有所不同。在厚厚的棉花里面,人们发现了一个今人常用的礼品包,包里竟然藏有一个字条。这张字条写于1896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上面记录了这个幡杆修缮的时间和捐赠人的名字。

   起初,大家不能相信这个颜色鲜艳的礼品包来自百年前,但它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北面金顶内留存的小册子里,是不是也应该有提示?终于,他们发现册子的纸张竟然还有夹层,剪开后谜底终于浮出水面。

  这张红色小字条上记录了幡杆的高度、捐献人以及捐献的时间。字条上的捐献时间是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这个时间跟天后宫有关火灾的记载相差了几个月。据蔡馆长介绍,同治五年春季,天后宫前也遭遇特大火灾,大火烧毁了其中一个幡杆。秋天,一位陈兆磷先生出资捐献了幡杆,为了记录,人们把字条镶进了小册子。

  26年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重修了幡杆,把记录这件事的字条塞进了礼品包内。其实字条内不只有这些秘密,字条中还有一句话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就是捐献大桅。桅杆在字典里是这样定义的,船上挂帆或者悬挂信号灯的高杆,而天后宫门前的杆子叫幡杆,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狭长旗子。难道桅杆和幡杆只是古人一字之差的笔误?

  赵文刚认为,这些文字能够说明在1866年,天后宫的附近肯定有一个路河楼,当然路河就是天津的海河。夜幕降临的时候,当海船进入海河后,金顶上的金光仍然很耀眼,从很远处就能望见幡杆所在的方向。

  时过境迁,如今人们来天后宫拜祭,大多是祈求天神的保护。26米高的幡杆已经被高楼林立的建筑所掩盖,谁也不会把它同航标灯联系在一起。今天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百年之前,这两个金顶曾经为过往的船只导航。


  编导手记

  我们所见到的人类文明,有立在地上的,有刻在石头上的,有写在纸上的。不管它们是否完整,科学家大都能通过一些遗迹来见证人类的历史。尽管百年之后,天后宫门前幡杆的作用只是庆典时标语的悬挂,如今的船只导航已经有了更现代的设备,但通过这本无字书保存的字条,它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但是关于幡杆的谜团还有许多没有解开,我们期待着,一切疑问都能找到答案。
发表于 2004-12-5 23: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但是这件宝物不能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也没什么神奇的地方
但是 是个好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0:01 , Processed in 0.8139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