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东西的冲动了,总以为失去的东西还能回来,可是终究是没有了。
有的时候一个想法,前一个小时记得,后一个小时忘记,电话号码簿越来越多的记录,直到有人问:“你知道××的手机号么?”,“不知道,跟他不熟”后来才发现,那个人的名字在我手机里安静的存放着,之所以看见他的名字有点感觉是因为有人问过我这个名字……
越来越不注意自的表达,也越来越不注意自己的穿着,对我而言,每天的生活及其平淡,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努力再睡,却更加难受,还是按时起来,白天一如既往的忙碌,体力和精力都有损伤,我吃的越来越多,理解为一种关注事务减少,所以没有杂念,所以吃的多。天亮的时候和一小部分天黑的时候处于一直忙碌的状态,当然,要有计划,在我而言,我就是一列火车,顺着计划的导轨完成规定的事务,接着,累得不行,休息。休息也只是放慢行进的速度,保证体力恢复速度稍大于体力透支速度就算休息了,一切不能停止。
窗外有棵树,很好看,看过【搏击俱乐部】了,看过【1984】了,我觉得推荐看这两部电影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理解电影的本意,只是觉得有点意识流的表达比较让他感觉有点水平而已,我不鄙视他,我懒得鄙视他。一切的一切,我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值得我去作出表情。当你觉得我默然,那表示我对你没兴趣。
我越来越依赖笔记本,我把月历画在上面,每过一天就划掉一天,现在我划掉一年零32天了,有一个傻鸟说好简陋的月历,我说你滚一边去,你知道什么叫简陋,后来又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跟他说这句话,让他赚了,看凯奇【Weather man】和【The king of the war】很喜欢那个幕后旁白的形式,一直跟你讲一件事情,一件似乎很容易让自己麻醉的语言。国内也就徐静蕾能写这种叙事体的片子了。这两天虽然很忙,抽时间还是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写的是回忆录性质,记忆她,他的丈夫钱钟书以及她的女儿钱瑗的一些生活琐事,一直很欣赏两位女性,一位是杨绛,另一位就是沈从文的妻子沈师母张兆和,嘿嘿,沈师母很漂亮这很关键。突然也想到了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还有谁的妻子来着……。杨绛写的很朴实,很细致,大师的琐事也是艺术的积累,我刚开始看有种感觉,一直是一目十行,不过看着看着就放慢了,因为她写的很温馨很美好很安详,也是我缺少的。我想自己很久没有慢下来静一会了。有时,人真的需要调一下姿态,有时一个姿势就会产生另一种创意。我向来想到的事会实现80%左右。另外20%的无法实现的缺失也许就是姿势没有达到那件事情的要求,这种姿势也许就是快慢之别。我做事最近既快又急,有的事情没有想清楚就做了,现在已经处于一种境地,自己也许能掌握自己的事情的走向了吧,我一直觉得挫折量减少是经验的积累和不懈的对生活的检视,杨绛写她和丈夫失散写的很伤神但是没有无助的感觉,我想一种挫折如果能让你伤神但是你不觉得无助,你也许就变得成熟很多了。思考的最远最深的人最不会受到挫折的困扰的,也是最会生活的,他们懂得把自己最自然的一面拿给自己面对的事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有一种专注的精神。而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代表的一类人,想得不多也过得很好,毕竟是个案,更何况阿甘没有不去思考,他知道生活就像五颜六色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颗是什么样子。所以阿甘是生活的80%的强者,而看完阿甘正传就以为生活越绞尽脑汁就越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人,其实是懒得动脑子,懒得去思考,懒得去生活,也就是绝对的弱者,这些绝对的弱者里面因为遗传算法里面的突变因素,会有几个成功,他们吹嘘生活自由化,不去想,不去考虑,不去算计,愚化了一部分人也更加愚化了自己。生活不是算计,是经验基础上的深度思考,因为有这种思考作保证,所以事情一般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而那些不去想的或者去算计生活的人所遇的事绝对不会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发生,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做好计划,他们也许可以为自己的爱人准备好一切,生活的滋滋润润,但是他们想不到把自己的事情也看作自己的爱人般呵护,一件事情有他的成长过程,必须不断地培养他的健壮性,直到他的成活几率最大。这些人碰到一些事便怨天尤人,有一部分转驻于宗教,这也是我对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基本认知,我一直没有好的想法对待唯心者,有信仰者,我不是抹煞信仰的自由,我不屑。
纪念今天阴霾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