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3|回复: 9

温家宝在沪考察谈大学精神和大学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6 2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记者李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到16日到上海考察工作,在同济大学,温家宝和师生们谈到大学精神和大学建设问题。

  14日上午,刚刚抵达上海的温家宝,直接从机场赶到正逢百年校庆的同济大学校园,和师生们亲切见面。

  在这个走过百年历程,培养了数十万人才的大学里,面对师生,温家宝提出大学建设的五项原则:

  第一,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同济,同舟共济,就是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无论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人民、民族同舟共济。

  第二,大学要办出特色,要培养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他希望学习理工科学的学生要学习人文科学,学习人文科学的,也要学习理工科学。

  第三,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教师的启发教学。在学习期间,必须善于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这样,你才会有真知,真正的知识;也才会有灼见,就是与众不同的见解。

  温家宝表示,大学建设的第四和第五个原则是要开放办学,要勤俭办学。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要认真地做人,刻苦地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来半点的弄虚作假。
发表于 2007-5-16 2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老师们好!(鼓掌)
  没有讲稿的讲话,容易讲心里话,(鼓掌)讲错了也不要紧,大家可以批评讨论。
  我刚下飞机就来到同济大学,这是我到上海的第一个考察项目。(鼓掌)之所以这样安排,有两个目的:第一、我来的时候,恰逢同济100周年,我是来给老师们、同学们祝贺的。(鼓掌)百年沧桑,同济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培养了数十万工作在祖国各条战线的人才,你们经常列举几名知名的院士,如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其实不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在座的同学们还会出现做出更杰出成就的人才。(鼓掌)我祝愿同济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鼓掌)
  之所以这样安排的第二个目的,我觉得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历史,许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同办教育,特别是办大学分不开的。中国什么时候有大学,历史学家们有考证,我知道起码在西汉时期,也可能更早,在孔子的时候我们称太学,也可以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我们看看西方发展的历史,意大利最早的接近近代的大学,是在博罗尼亚,大概有1000年的历史了。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大学在培养人才、造就国家栋梁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我常想,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三个方面,第一是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第二要靠能够调动和发挥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第三要靠科学技术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也都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
  在同济百周年的时候,我想提几点祝愿:
  第一、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同济,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在古籍中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讲:吴人和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困难其相助也如左右手。大家记得这话吗?(鼓掌)其实许多事情非常巧合,孙子讲的吴越之间,就在这里。(鼓掌)北面是吴、南面是越,中间是震泽,或者叫太湖。同舟共济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同学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掌)无论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人民和民族同舟共济,(鼓掌)都要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而学习和工作。
  第二、学校要办出特色。
  我们要求的学校绝不是千校一面,而应该是各具特色。我在飞机里想,同济有什么特点?(鼓掌)除了她的精神以外,就是她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就是她学科与社会的结合,我概括得不准确,但是我提出了个题目,这篇文章你们可以继续做。(鼓掌)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应该有综合性。有一位老前辈说得好: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大学里出来的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专门的人才。我又给他加了一句话,应该是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鼓掌)这就是我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所提的一点希望,就是希望你们也要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化和艺术。同样,学习人文科学的,和文化艺术的,也要学理工科学,也可能,这就是大批杰出人才成长所走过的道路。钱学森是这样,李四光也是这样,钱学森能画很好的画,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曲。
  第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教师的启发教学。我常引用孔子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对教师也是对学生讲的,对学生讲尤其要重视独立思考。这是我脑子里常想的两句话。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创造能力,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知识要广博,但是必须善于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这样你才能有真知,也才会有灼见,就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哲人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追求真知。我今天看了学校里科技成果的展览,我觉得同学们都是很有创造潜力的人。(鼓掌)我们这个民族,确实需要一大批人才。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鼓掌)而一个民族总是看自己脚下的一点事情,那她很难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应当经常地仰望天空。(鼓掌)   
  第四、要开放办学。
  一个民族的进步,只有开放才能够海纳百川,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技术和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眼睛盯着世界,盯着世界的变化,盯着世界每一项新的发明、新的成果和新的进步。这样的学校胸膛是广阔的,这样的教师和学生胸膛也是广阔的。(鼓掌)同济因为历史的原因,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意大利、德国、法国,当然与德国的渊源更深一点。我希望你们能同这些国家的一些优秀的大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第五,要勤俭办学.
  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鼓掌)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鼓掌)人们告诉我,有1000年历史的博罗尼亚大学,现在的墙壁四周还是断壁残垣,有的地方不得不用水泥柱子把它顶起来,防止它倒掉。当然它一方面保护了1000年的古迹和文化,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一种精神,(鼓掌)一种美德。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要认真的做人,刻苦的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来半点的弄虚作假。(鼓掌)真理,以及一切文化和科学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要经得住考验的,最终的判断是实践,是历史。
  我希望,同济借百年校庆,发扬你们的光荣的历史,规划你们美好未来,大步向前走,同济的未来是美好的。(热烈鼓掌)

                                                                5月14日上午于同济大学
发表于 2007-5-17 0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济的百年校庆搞得很好啊,很有意义。请一些学界、政界名流到访,办一些大师级的学术讲座,总好过花钱搞那些不出名堂的晚会要来得实在。想想我们去年的校庆,搞得那个样子,确实不值一提。
发表于 2007-5-17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会形式是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这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境界。
有本事湖大校庆的时候搞个领导人来啊?
发表于 2007-5-17 2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就是我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所提的一点希望,就是希望你们也要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化和艺术。同样,学习人文科学的和文化艺术的,也要学习理工科学。也可能,这就是大批杰出人成长所走过的道路。

感觉是在肯定我
挖卡卡
之前有人说我不误正业
发表于 2007-5-17 20: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马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庆典提供33辆接待用车
(上海)在同济大学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宝马中国与同济大学在今天举行交车仪式,宝马中国提供33辆BMW汽车,作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庆典的贵宾接待用车,其中包括BMW 7系、BMW 5系Li及BMW氢能7系。

  同济大学是中国享有盛誉的重点学府之一,创建于1907年,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经过百年变迁,同济大学已发展为一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确立了以“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宝马提供的车辆中包括刚刚在上海国际车展中国首度亮相的BMW氢能7系。它是世界第一款供日常使用的、几近零排放的氢能源驱动的豪华高性能轿车。
发表于 2007-5-17 22: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论坛:难能可贵的“同济效应”
上海的同济大学,最近过一百岁生日,检点其累累硕果,让人惊叹连连。
  不说别的,单说造桥,全国建成和在建的60座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有同济大学参与设计建造的,就有43座,占了七成以上。至于有同济毕业生参与的,就更多了。举凡祖国重大建设项目,总有同济人的智慧,青藏铁路、洋山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至于上海的建设与发展,同济更与之相携共舞。当地政府把同济当成了“香饽饽”,围绕着同济校区,一个新的知识经济产业基地冉冉升起。

  学科链结合产业链,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让大学与祖国建设同舟共济、同步发展――这是一种神奇的“同济效应”。

  同济的学术神经是敏感的。这敏感在于准确而及时地搭准国家建设的脉搏。
  近年来,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济以强烈的使命感,使尽浑身解数,发挥汽车、材料、环境、海洋以及管理等多学科优势,用操作性极强的创新型学术成果鼎力支持。
  在节能环保方面,面对石油耗减和白色污染突出的问题,同济专家苦苦求索,研制出零污染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可再生的非粮作物为原料、可完全降解的新型生物质材料;当长江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整个流域未来的发展时,同济人挺身而出,组建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力求为保障长江水环境安全、保护和利用长江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长江开发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历史将会记住,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有同济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

  然而,“同济效应”,也面对着一些疑惑甚至不屑的目光――不就是个修桥铺路嘛!毕竟是知名大学,和企业掺和得那么深,跌份儿!这样的议论不是空穴来风。在国内院校一窝蜂都奔“国内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去的时候,在许多冠以“工程”字样的大学或学院纷纷改名、耻提“工程师摇篮”的时候,在以论文被引用次数论英雄、打大学排行榜的时候,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同济效应”,确实被一些人打上问号。

  研究型大学,当然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削足适履地“一刀切”,忽视甚至蔑视工程师教育。从目前情况看,工程院校的大大缩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济一位学者就批评道,言必称“研究型”,有盲目照搬西方某些高等教育模式的倾向。在西方一些国家,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已经过去,而中国却方兴未艾。各地每年仍然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可是,巨额投入远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甚至在一些地方,还造成巨大的浪费,极大地消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阻滞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究其原因,这和我国工程师人才的匮乏,工程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强有力的设计与执行力,有极大的关联。

  从这个层面看,“同济效应”就极为难能可贵。

  当一所大学,洒脱地走出象牙塔,将自己的创新激情和科学理性,将自己才情四溢的学子,丝丝入扣地融入一座城市的长高、一条大河的奔流、一片天空的澄澈,这难道不是最具时代精神、最有学术价值的天作之合吗?

  
发表于 2007-5-17 22: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写在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
同济百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与世界先进科技、与祖国发展、与城市建设同舟共济的激情与理性。随手拈来它最新一页的几行新墨,就让世人惊叹:
  由新任科技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所设计的“超越”系列第四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最高车速已达150公里/小时,正加速驶向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开车不用油”,不再是痴人说梦。
  200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同济大学建立“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充分肯定该校在世界遗产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成就。
  5月,上海高校节能降耗现场会在同济大学召开。这个神奇的校园,自主研发的中水系统、“地源新风”与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使楼宇冬暖夏凉、浴室热水无能耗、曾经的废水,浇活一大片湿地,每年节能1200万元。
  ……

  与华夏命运休戚与共

  1907年秋天,华洋杂处、西风东渐的上海,在黄浦江畔的白克路(今凤阳路)冒出一件新鲜事儿。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为他那间拥有20张床位的同济医院,附设了一所“德文医学堂”,专招中国学生。这间仅3名教师、33名学生,如芥豆之微的小小学堂,经过百年嬗变,成了拥有25万校友、百位院士、俊彦辈出的著名学府——同济大学。
  1912年,同济由医学而扩充工科;
  1917年,由国人接办,至1927年,晋升国立大学;
  1937年,在同济大学30周年的庆典中人们这样称赞:“社会服务极众,贡献尤广,可见同济学生在校时能学其所用,毕业后复能用其所学。”
  话音未落,日寇飞机轰炸上海,炸毁同济校舍。但济世兴邦的梦想,在同济长达近十年的颠沛流离中,依然如故。漂泊过浙、赣、湘、粤、桂、黔、滇、川等8省,同济在川南偏僻小镇李庄,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
  “当时既无电灯,亦无书店。同学们国难当头,读书更是专心。”87岁的土木工程系教授俞载道回忆道。
  俞教授主持设计过众多建筑,其中的同济大礼堂,以40米净跨和拱形网架结构,成为当时同种形式建筑的亚洲之最,荣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他71年与同济相濡以沫,李庄往事清晰如昨:
  ——东岳庙安置了工学院,祖师殿暂栖医学院,理学院则入主南华宫。睡在上铺的俞载道,以箱为桌,跪着看书,“三根灯草”陪着他熬过战火中苦读的漫漫长夜。
  古庙荒村,斯文并未扫地。同济人用学识回报当地百姓。
  川南一带,流行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无药可治,唯有等死。一天晚饭之后,宜宾中学忽报近40人染上此症,乱作一团,急邀同济医学院唐哲教授等相救。经与杜公振、邓瑞麟教授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找到罪魁祸首:当地食盐中含氯化钡,造成慢性中毒!
  对症下药并加预防之后,“麻脚瘟”绝迹川南。当地百姓从此将“同济”二字,当成神医扁鹊念兹在兹。
  1946年,战火稍歇。同济大学携医、工、法、理四大学院,回到故乡上海。
  凤凰浴火新生,同济则在坎坷中缔造着辉煌。

  与祖国发展心魂相守

  新中国诞生了。1952年,在高校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变身为土木类工科大学。1979年,同济大学和共和国一样,迎来重大转机。李国豪教授劫后余生,复出担任同济校长。
  李院士在“文革”中被隔离两年之久,赤子之心支撑着他始终不辍科学求索。他从广播里听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猛然记起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典礼,大桥曾出现晃动现象!他为两座大桥不安了……从此,几尺见方的隔离室,成了这位科学家神游八极的天堂。他以报纸边角和夹缝,演算推导,渐入化境,寒来暑往,物我两忘,终于取得重大成果。1973年,囚室结晶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破解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也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来的心病。
  李校长甫一赴任,办了两件大事:其一,将同济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二,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传统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又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材学院、上海铁道大学等院校并校融合,羽翼日丰,一飞冲天。
  “造桥修路,是同济长项,在中国工程界口碑很好。”做了50多年钢结构研究的沈祖炎院士,看似淡然的一句评价,却有强有力的业绩支撑:虎门珠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钱塘江三桥、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都凝结着同济人的汗水和智慧。  单说造桥,就辉煌得炫目: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38座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其中同济参与设计24座,占63%;在建22座主跨400米以上桥梁,同济参与19座,占86%;至于有同济毕业生介入的,数量更加惊人。
  有一段与宝钢的往事,是同济人无私无畏、与共和国建设同舟共济的写照。
  1981年,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由于宝钢选址、投资,以及一期建设中出现桩基位移等问题,“宝钢下马”呼声很高。李国豪校长力排众议,认为位移之症结不在选址失当!他和专家们提出三个强有力的科学论据,得到采纳,使宝钢幸存,并建成举世闻名的钢铁工业基地。
  而同济“刀下留城”的呼号,则为华夏挽留了几处先人瑰宝。先是名扬中外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不畏权势,戮力保护中国古文化遗存;后有以阮仪三为代表的同济人对古镇古村的一力护持。
   平遥,唯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且保存完整的中国古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系阮仪三教授惊见平遥古城将沦为大拆大建工地,顶住重重阻力,率同济学者与学子为平遥古城制定保护规划。江苏周庄、同里、甪直,浙江乌镇、南浔、西塘,以及山海关城在内的古村镇,这些拥有先人遗泽的零珠散玉,终被同济人从推土机下挽救……
    为了共和国的发展,同济人专啃硬骨头。
  青藏铁路举世瞩目。穿越昆仑山海拔4600—4800米的长年冻土层修筑隧道,是公认的“世界难题”。毕业于同济铁道专业、选择荒凉的西部效力国家的梁文灏院士,以全新的设计思路和线路选择方案,让“铁龙”成功洞穿昆仑山。  
   还有在国内外同行中起步最晚的同济海洋专业,同心同德30年,如今已挑起“国家队”重担,迈入西太平洋的国际竞技场。
  走过百年沧桑,支撑同济辉煌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如此概括:“同济精神”包含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每一个诠释后面,都是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25万同济人,用生命为“国之栋梁”做注脚。

  与上海建设鼎力互动

  赤峰路、国康路,是上海杨浦区两条极不起眼的小马路。但与同济为邻,便占尽风光,拥有年产30亿元的科技园区,其中80%的企业,以同济为依托,从事建筑设计与规划。
  “将知识和技术外溢,对周边城区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这是大学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万钢如是说。
  这两条小马路,只是同济服务上海经济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决定修建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日本专家傲然提出:中国不具备此类大桥的设计能力,称愿提供免费设计及贷款,条件是工程必须由他们承担。
  李国豪院士急了,他让助手项海帆代表同济桥梁系师生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写信,力陈中国桥梁界有信心有能力承此大任。1987年9月,江泽民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
  李国豪提出的“叠合梁斜拉桥”方案,工程造价仅及日方概算的一半!
  1990年,上海酝酿浦东开发,杨浦大桥又摆上议事日程,同济方案一次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1993年,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中国桥梁界自此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国际领先的桥梁设计与建造之路。
  上海的苏州河,蜿蜒穿越全城,却曾是该市一道刺目的伤疤,其恶臭浑黑,市民无不掩鼻。
  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上海决定全力治理苏州河。积重难返的千钧重担,由同济人轻轻挑起。同济环境学专家徐祖信教授“标本兼治”的治污思路脱颖而出,其创意在于“让苏州河水变‘活’!”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新设一道闸门,江河互换,流水不腐,提高了河水的自净能力。如今,河里重见鱼虾嬉戏,更添龙舟竞渡……
  土木、桥梁、交通、环保……同济人使出传统的拿手绝活,助上海发展一臂之力,同时,在汽车、软件等创新领域,也为这座城市插上翅膀。
  2002年4月,承载着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梦想,同济汽车学院呱呱坠地,院长是留德归来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万钢。一年后,我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超越一号”起跑。2006年6月,法国巴黎必比登赛场,同济研制的两辆氢燃料汽车“超越三号”,在这项全球清洁能源汽车的顶级大赛中,创下4个A、一个B的骄人战绩,让外国同行惊羡。一位中国外交官兴奋地说:“以前一直都为西方的科技成果轻轻鼓掌,今天,我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为中国人喝彩了!感谢同济!”
   由于与上汽集团等企业的合作,燃料电池轿车的产业化步伐日愈加快,有望成为上海汽车工业新的增长点。日前,投资4.9亿元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即将在同济嘉定校区投入使用,将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汽车产品研发基地,同济与企业的协作,将更加密切。
  近年来,同济的深海地学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生物基因研究等项目,均成国内领头羊之一,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项目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中,同济大学入选8项,其中5项为牵头项目,力拔各高校头筹。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日前在同济调研之后所说:“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与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
  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在新世纪的东海之滨,正演绎着一曲曼妙的“双人舞”。

  与学科创新激情相伴

  初夏的同济嘉定校区,满目青翠簇拥着由同济人自己设计的风格独具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及“新天地”休闲街。乍一望去,恍如进入一个精致的园林。
  在软件学院创新基地,大三学生黄君扬正和团队研究策划新的选题。提及去年在“花旗杯科技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事儿,他说:“活动中,不仅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很好结合,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也加强了。”
  大学,当以育人为本,为此,同济坚持“名师执教”。
  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实践教学被看作重中之重。2003年始,学校大胆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投资3000万元,建成土木、环境、电子信息、汽车等16个“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自己寻找课题,寻找资源,寻找答案。
  为鼓励学生创新,只要学生申请,校内所有实验室随时向学生开放,院长或主管教学副院长亲自担任基地负责人,同时组建教授指导团队,跨学科、跨学院参与指导,将学生创新活动与学分、深造等挂钩,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从小喜欢汽车的张震,进校后惊喜地发现,创新基地可以提前让他实现造车梦想。得知国际上有个“极限重力赛车”比赛,他们在短短两个多月,拉到20多万元赞助,设计出了样车,成为参加该赛事的首支中国团队。
  “现在的学生,比我们上学时不知幸福多少倍了!”软件学院副院长万金友有些“妒忌”地说。
  幸福在于,他们拥有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有IBM、APPLE、Intel等7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价值超过1亿元的教学实验环境;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软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上海贝尔等著名跨国企业纷纷成为同学们的实习场所。
  在APPLE学生俱乐部,由5名本科生编写的《苹果平台软件开发技术》出版,2名本科生在APPLE的WWWDC2006上演示作品,这是中国学生首次登上APPLE全球讲坛;由学生自主研发的手持会展导游系统,将亮相2010年世博会;1名本科生在嵌入式教研领域颇具知名度,当起了100多名教师的培训老师……
  目前,同济大学各种各样的创新组织已达100多个,网罗了数千名核心成员,吸引了数万名外围同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磁场。近年来,“挑战杯”、“世界青年设计发明及论文”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足球大赛等重要赛事,捷报频传。不到5年,同济学生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科技创新奖励100余项。
  百年同济,无愧此联: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发表于 2007-5-17 23: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济大学与我校在很多学科都存在竞争.太相似了啊
发表于 2007-5-19 02: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济大学:在对接国家战略中焕发持久动能
同济大学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签署协议,双方将在能源环保、建筑结构用钢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等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至此,同济大学已与全国十多个省市结成科技合作伙伴,与三十多家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一个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服务版图”清晰呈现。

  瞄准国家战略 明确学校定位

  同济与桥梁、同济与建筑、同济与海洋、同济与汽车……当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梳理近年来学校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时,他颇感欣慰。“要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针,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为取向,进行学科建设,以此焕发学校发展的持久动能”,这是万钢站在同济百年历史节点上的深切体会。

  瞄准国家战略,依托学科优势,参与重大工程,这是同济的传统。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设置最早的两个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之一。在老校长李国豪的带领下,同济大学先后为杨浦大桥、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海大桥等40多项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保证。

  当各国都在积极争夺未来海上主导权时,以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中国南海大洋钻探,让中国在国际深海地学的前沿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第184航次钻探首次在中国海底取得了3000多万年以来的深海沉积连续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与中国陆地现有的丰富地质资料相结合,来揭示南海海底张裂、青藏高原隆升、季风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的历史记录。

  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自重4.5万吨,加上10余万人和其他负荷,其总重量在5.5万吨以上。再有由24榀主桁架和桁架柱结构交叉布置的特殊“鸟巢”造型,如此巨大的无支撑钢结构能否健康而持久站立着?2005年年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将正在设计的国家体育场“钢结构节点系列试验研究”项目,交给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陈以一、童乐为、赵宪忠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攻关。“鸟巢”顺利“站”了起来!

  国家的战略与工程为学校带来了一次次对接的机会。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中国最大的越江通道——沪崇苏大通道工程、北京和广州的机场、宝钢的高炉、南京和澳门的体育馆、长江的苏通大桥、郑州的展览中心、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这些国家重要设施的建设都记录下了同济人的足迹。

  服务地方经济 提升学校价值

  有统计数据显示:同济大学连续5年科研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科研经费逾10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横向经费,这直接反映出学校融入地方经济的程度。

  万钢一直主张,学校的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战略贡献力量;“立地”就是要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使其在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2004年7月,在3家入选的2010世博会规划方案中,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的团队提交的方案震撼了专家: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两岸连成一片,形成了世博场馆核心——巨大的圆形广场,南广场西边的主题馆北高南低、节奏强烈,面江开放;东面的中国国家馆唐风浓郁、通透雍容,馆内环形坡道移步换景;由南向北、自西朝东,巴比伦广场、孟菲斯广场、长安广场、卫成广场,如四颗闪闪的珍珠,镶嵌在巨大的玉如意形场馆内;旋转开启式浮桥——“方舟”为浦江扎起了开合自如的腰带;北岸占地10万平方米、见证了中国整个近代史的江南造船厂被反向包容的手法点化,顿时,5.28平方公里上的万千气象令人目不暇接。

  同济将此方案取名为“和谐城”,并最终胜出。“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和未来的和谐。”吴志强告诉记者,这些理念都通过对水的处理、土地空间利用、绿化景观的安排、圆形绿环和路网的穿插将世博场馆与外滩、人民广场等交织到一起,共同组成开放渗透的空间结构,打造世界第一个宜居和谐之城。

  由此开始,同济大学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

  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同济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需求同样关注。新校区落户嘉定,早在校区动工前,学校就着手进行学科规划。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内,国际汽车城集研发、检测、生产、销售、服务和文化赛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方圆60平方公里,最需要的是服务于产业链的车辆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工程、交通工程以及营销管理等。基于这一判断,学校把该校区建设目标确定为国际汽车城的人力资源高地、产品研发平台、营销培训中心和汽车文化场馆。筑巢引来金凤凰,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互动形成了多赢格局。“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选址嘉定校区。

  锻造学科优势形成良性互动

  日前,同济大学“学科建设与科技成果展”隆重开幕。为进一步加快科技与经济的联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专门邀请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地方市政府、科技局、企业近400人来到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科技合作交流。如此“手笔”源于教师们尝到的“甜头”:依托优势学科,不断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和服务地方经济,在参与的同时,更锻造了学科优势,凝练了学科定位,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为此,学校不断调整学科结构,确立起“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的总体思路。学校的设计很明确:强化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将10%的工学二级学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强势学科,并使之成为学科集群发展的核心;加强20%的工学二级学科及海洋等理学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使其沿着优势方向拓展,形成学科系统优势,并在全校学科协同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以交叉集成方式支持培育3至5个新兴二级学科建设,着眼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学校未来发展,以其引领学校学科的战略性拓展;重视基础科学对学校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对理科的支持力度,使60%的理学二级学科实力明显提升。

  目前,学校已形成初具规模且与区域产业形成互动的两大强势跨学科群:以四平路校区为基地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以嘉定校区为基地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学科群。“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建立学科群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互动机制,强化和巩固两大强势学科群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强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国家战略使得学科集成成为现实需求和推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同济大学已把“建设好一个城市发展研究创新基地”作为重要抓手。学校将以“985工程”二期建设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同济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为主要内容,重点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城市文明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等四大方向创新研究;完成城市信息和调查中心数据平台建设;会聚本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培育若干创新团队,带动有城市特色和国际化特色的文法学科和经管学科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3 20:38 , Processed in 0.2951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