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群人还没倒下
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作为一种建筑风格,在学者的反复论证中大致肇始于20世纪初期,以德国、法国、荷兰、前苏联、芬兰等欧洲国家中的小部分具有民主思想,左倾趋向的知识分子精英为主要活动力量,但是如果回溯这股猛烈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应该将其再往前推50年左右,19世纪中叶的建筑家们,如英国的帕克斯顿、德国的辛克尔、法国的勒•杜克,美国的查尔斯,俄国的苏卓夫,他们对于建筑与建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结合当时欧洲大陆国家及新大陆美国迅猛发展的工业技术和人的审美惰性,当时的主流建筑虽然以复古(哥特、维多利亚等)风格为主,但已经开始采用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来解决大型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问题,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的矛盾在这里以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得到了折衷处理,当然,这是放在现代语境之中,当时建筑设计的思考方向还是以古典形式的技术诠释为主,如辛克尔就非常自信的说:“如果我们将古希腊的建筑精神原则引入到我们世纪的具体需求中去,那么,我们对于正在讨论的问题就会有确凿的答案。”(If one could preserve the spiritual principle of Greek architecture and bring it to terms with the conditions of our own epoch…the none could find the most genuine answer to our discussion),但随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这条路是技术的活口,却是形式的死路。原有建筑形式无法与发展的社会展开合理的对话,肯定扛不了多久了。
1 9世纪中叶的建筑营造实现了技术的建筑运用,后来的人要超越就必须在技术运用之上去承诺新的建筑形式与创造新的审美体系了。于是我们可以听到,世界之交的嘹亮号角开始吹响了。
在这个还属于精英文化的战场上,一群人还没有倒下,另一群人也站了上来,
四、五位大师开始长高了
如果提到这五位建筑设计大师,从时间角度上来看,首先跳出来的当推赖特。1889年,赖特开设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然后开始了所谓的“草原住宅”实践,他以功能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并没有摈弃建筑肌理的文脉表达与结构之美(form and function are one)。这两点的很好结合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并使他一时显得无懈可击。在他崛起的同时,地处大洋彼岸的当时西方文化的正统欧洲,德国人格罗皮乌斯在“工作同盟”强大的智力支持下设计出了堪称得上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个典范——法古斯工厂,继其之后,格式又开创了包豪斯,宣读了建筑教育的世纪宣言。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群聚集了当时欧洲一大批建筑行业的皎皎人才,可以被视作现代建筑的凯旋门,而后在1926-1931年年间,芬兰人阿尔瓦•阿尔托的帕米欧肺结核疗养院、德国人密斯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瑞士裔法国人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被世人摆上世界建筑的T台秀场。批量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新技术新结构的逐步运用成熟,新空间概念新建筑形式的拔地而起,强力改变着旧有建筑的审美理念与营造方式,现代建筑迎来了自己的高潮,这五位巍巍大师,赖特的独善其身,格罗的“为人民服务”,密斯的“少就是多”,柯布的“住宅就是机器”,阿尔瓦•阿尔托的“信息、表现、人文风格”三大理论在坚持不懈地建筑创作实践中引领着建筑的发展潮流,完善着自己在建筑界实力偶像的地位,像补了钙一样,都长得贼高贼高。
但是,他们是真的这么高,还是踩上了高跷?
五、真的这么高
如果以现在的建筑创作水平来衡量,五位大师的设计水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倘因为如此,有人驳斥他们的设计能力,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一味拔高他们的个头,那更会有失偏颇。很多人批判包豪斯分子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但是静下心来想一下,真正对建筑行业发展起着最大作用的正是这些包豪斯分子。法古斯工厂的外在形象创造出了工业建筑的典范,使工业生产的崭新形象与要求在外在的建筑形象上具体化了,简洁、透明地体现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与外放;包豪斯更是奠定了现代教育的结构基础,把以观念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地表达呈现了出来,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密斯的“通透空间”的创造性空间概念通过结构与材质的完美搭配灵动地回应了陈旧的封闭与堵塞,钢结构的合理应用与相应的全新建筑形式不正是当时的社会之歌吗?很多人拿“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说事,但看一下柯布西耶先生的全文,说得时尚点叫上下文(context):
“飞机,
飞机是精心选择的产品,
飞机的教益在于那个指导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逻辑,
住宅问题现在还没有被提出来,
但确实存在住宅的标准,
机器本身包含者经济因素,
它有助于选择,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同时可以回顾一下1923年《走向新建筑》出版时上下十年左右柯布希耶“大师”的建筑实践,在经济因素之外,“机器”这个概念在柯布的表达中更重要的是指处理现实问题的逻辑关系,而这种关系,现在依旧不自觉或者不自愿在建筑行业存在着。很多人又批判密斯做得东西太冷太方,将城市柔和的古典韵律天际线削成了摇滚声色的几何线,但是我们又要问一下,这些都是密斯一个人做的吗?美国的斯东,SOM的作出的贡献可能更大。为什么密斯在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执着追求的时候,会有那么多信徒将这个概念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会有那么多方盒子大厦屹立于曾经的美国芝加哥学派“装饰运动”建筑群体之中?是密斯的原因吗?诚然不是。
新材料,新结构,新形式,新速度,密斯品质,孜孜追求。
其实,格罗皮乌斯在创建包豪斯的时候并非想去创造一个建筑模式的生产团队,他反对抄袭、模仿、一成不变地因袭古典的方法,强调产品、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应有的形式,只有达到最好的功能,也就自然有最好的形式。他一再强调:只有受过严格高等训练和教育的设计家才能够“把灵魂吹入死气沉沉的机械产品躯体之中”(breathe a soul into the dead product of the machine),“将灵魂吹入机械产品”,这是很诗意的词汇,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不说,单说将灵魂吹入机械,这是明显在强调人的自主创新。现代主义建筑一致肯定功能与形式的一致,模数化生产模式节约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与建造时间,低造价、低成本的建筑很好回应了当时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的最大贡献在于与过去西方的希腊、罗马、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维也纳等诸多形式来一次革命性的决裂,现代主义建筑要以属于自己时代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营造规则书写新的建筑语言,这五位大师的确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他们做到了,在这里,要向他们致敬,他们真的很高。
但他们被人捧得更高,真有捧出来得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