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9|回复: 0

[原创]《三国演义》段段掰——第二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9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1、张飞为什么要杀董卓?
  演义上的原话是“(董卓)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只是“性发”?个人觉得这理由有些牵强,三人营救董卓并非损兵折将,况且又是针对自己的敌人黄巾军,董卓再怎么无礼也只是傲慢罢了,并没有为难三人,大不了拍马走人便是,何苦要“性发杀人”?
  张飞随后的一句话道出了原委“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看来,刘备是有意图留在董卓帐下听令的,根据“二兄”来看,连关羽也有这个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看上董卓的马了。
  这里说点个人的看法,老实说觉得有点儿可惜,当然啦,在起兵之初,张飞毕竟是最大的股东,他虽然不太愿意介入日常谋断,但是对于重大事件还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不过话说回来,我总有种幻想:如果这三个人留下来了,加上董卓集团的李儒、华雄、李傕、郭汜,还有后来加盟的吕布、蔡邕……这个集团太可怕了。如果再面对曹操,曹操?那就真是一坨狗屎而已。

2-3、第二次跳槽
  朱隽是刘备的第三任老板——这家伙挺强的,即使现在的职场才俊也少有他这么频繁的。其实当时的创业机会都差不多,那就是镇压黄巾。改革开放后,中国有三次发财狂潮,第一次是弃官下海潮,第二次是炒股跳楼潮,第三次是传销拐骗潮——在中国不管古时还是现代,剧烈的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创业市场根本无法理性思考,唯一的规律就是要“赶潮头”,哪怕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四处借债,也要赶上潮头,否则便别来创业。
  黄巾末期,大潮将过,东汉棋盘已经到了官子阶段,刘备不是傻子,现在已经不是嫌官位大小的时候,而是必须先赶上趟儿,否则半杯羹都分不到了。
  “隽曰:‘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什么叫作“玄德听令”?这还不简单,老老实实扛着马桶上山呗!
  不管怎样忍辱负重,创业阶段,赶上潮头也不能只是老老实实的打杂,否则你就是年薪只有两万的料!必须赚点儿彩头,而刘备一箭射中张宝左臂,总算赢得些额外的东西。

4-5、最忌空降
  职场上的心态便是:自己最想当空降兵,但最恨别人空降到自己头上来。
  孙坚的出现着实让刘备心里不好受,而且后来两人的不同遭遇在刘备心里一直留下了阴影。孙坚一路扶摇直上,而刘备则是三起三落。
  老实说,别看后来孙刘联盟共伐曹操,但就私人感情来讲,刘备对曹操的情感要浓厚得多,而对孙吴则一直不屑。包括关羽也是如此,虽然联吴抗曹,但关羽内心敬佩曹操藐视孙权。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孙坚的出身和刘备一样,也是自称名人之后,也是起兵除贼而创业,但曹操和刘备出身不一样,曹操一出现就比刘备高了很多个档次。
  人就是这么贱,跟前辈相比吧,他会想“人家比我资格老,混得比我好是应该的”,跟后辈相比吧,他会想“后来的晚辈遇上了好形势,这是他们机遇好啊”。阿Q心态让中国人很多时候都不会去嫉妒别人,但是,如果一个跟自己出身相同的人混得比自己越来越好,那,就真正想不通了。
  黄巾战后,孙刘二人同被朱隽推荐,但是孙坚“有人情,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而刘备“听候日久”,最后还是郎中张钧拼掉自己的功名,才让刘备当了个县尉。这些都不算,到了后来八国联军讨伐董卓,刘备仍然是个喽啰,但孙坚却俨然一方雄主,后来居然连传国玉玺都弄到了手……各位认为刘备想得通吗?
  是啊,为什么人家就这么有出息,人家就这么受到上天的眷恋。赤壁战前,孙坚坐拥六郡八十一州,自己刚弄到个新野还没过过瘾就被打得丢盔弃甲,连老婆都投井自尽。人到中年之时,连曹操都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可是,看看自己这个儿子刘禅……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刘备的心态最似,所以他们二人都对孙吴有一种读者看来莫名其妙的极端忌惮,其根源就在于此!

8-9、从督邮事件看三人心态
  很显然,除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对一个小小的安喜县是非常不满的。
  但是,在督邮事件中,三个人的心态却各有千秋。
  张飞还是比较了解刘备的,既然自称皇亲国戚,便要奉公守法,最起码得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找到一个理由展开新一轮的创业。所以张飞鞭打督邮,他就是要造成一个既定事实,现在你想安分也安分不了了,朝廷命官都被我打了。但是我们注意看细节,张飞把督邮帮在马桩后,“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
  为什么打腿?张飞显然并不想杀害督邮,他只是想给刘备造成一个压力,使刘备形成新一轮创业进取的动力。因为如果杀了督邮,刘备就不是逃犯,而会成为反贼,到时候非但自己不能创业,反而成为别人争相前来镇压创业的对象。
  关羽呢?在刘备喝令张飞停止鞭打的时候,“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
  傍边转过关公来,可见关羽早就在现场了,对于张飞的行动关羽只是站在一边发呆,一方面关羽虽然排名老二,但实际上张飞是大股东,刘备是CEO,关羽只是个副手而已,没有什么有力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关羽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比张飞更甚,激动之下甚至失去理智,居然劝刘备杀督邮。
  刘备自不用说,既然有了个台阶,那就顺势下了吧,当然他还是知道督邮杀不得,弃官走人,投靠他的第四任老板刘恢去了。

10-12、十常侍的问题究竟何在?
  十常侍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宦官专权。在这一章节里,存在三个事件,第一是十常侍向破黄巾将士索贿罢了皇甫嵩、朱隽等人的官,第二是十常侍加官进级位列侯爵,第三则是长沙区星、渔阳张氏叛乱。
  于是,引发了谏议大夫刘陶和司徒陈耽的进谏和下狱。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看刘陶,他一见皇帝首先来了句“阉宦”,在立场上就不是一个中立的角度,他带着一种先入为主藐视十常侍的眼光,先不论你后来的话是真是假,光是你有所偏颇的态度,就很难令皇帝相信你会实事求是地谈问题。因此一开头刘陶就把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接着是陈耽,他说“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这话说的,意思就是老百姓恨不得吃了皇上的父母,有些东西作为臣下,必须理性地加以整理呈报皇帝,要反映实质,你就这么“转载”老百姓的话,皇帝听了什么感受?接下来,谈原因,摆在第一条的居然是“身无寸功,皆封列侯”——这是什么心态?这是老百姓的心态么?
  在老百姓的眼中,只要是宫廷里的人,我哪管你有功无功,你封侯赐爵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宫里的大臣就不一样了,他们会互相眼红。所以,陈耽先抬出老百姓骂十常侍的话,紧接着又跟上一个朝中大臣痛恨十常侍的理由,黄帝作何感想?——当然是认为你陈耽嫉妒十常侍青云直上,编造老百姓的话来哄我了。
  那么皇帝对十常侍究竟是一个什么心态?当然这里不涉及以前宦官助皇帝登基,我们只讨论当前。
  对于刘陶,皇帝说:“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可见,皇帝和刘陶关注的重点并不一样,刘陶在意的是十常侍的权,而皇帝在意的是十常侍的侍。照现在有些人看来,这二者似乎并不矛盾,完全可以解除十常侍的权,而让他们一门心思去“侍”。
  但是在那个时代,刘陶、陈耽之流的心态就是“皇帝近侍必然专权,所以皇帝不能有近侍”,这就是过分了。而皇帝的理解,刘陶等人对十常侍的态度就是干脆杀掉,因此皇帝必然出身维护。
  中国人在政治管理上就是这样:害怕某种东西,就像方法不让他发生,而不是去思考当他发生以后我怎么办?从来不去思考我怎样做可以不用害怕这种东西发生。——所以刘陶等人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害怕十常侍乱政,所以废掉十常侍。他们从不去思考怎样做可以让皇帝既能非常惬意的享受十常侍之“侍”又能保护朝纲,或者说十常侍一旦弄权,我们如何努力使得他们弄权而不乱权。没有,从来没有。
  五千年来,中国的大小政治家们,包括宦官和外戚,思考的都是政治管理,而不是政治保障。在管理上他们是行家,而在政治保障上他们都是弱智。他们的思路是,力求诞生最好的政治管理,而从不去考虑一旦政治乱了怎么办?所以中国政局一旦出事,结果往往是改朝换代。
  西方则有所不同,欧洲的政治家们思考的都是政治保障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惜分权与民,其意义就在于,我不追求最高的管理艺术,我只要求哪怕是一个白痴当了国家元首,我的政治机器也能够照常运转。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似乎扯得远了点儿,但通过十常侍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刘陶、陈耽等人并没有采取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反而在促使问题激化升级。
  那么,十常侍自身的管理水平怎样呢?私归私公归公地说,我认为他们是一个有执行力能做事的团队,有人说他们谋害忠臣,我认为这些所谓的忠臣总是去弹劾十常侍,十常侍当然要谋害他们了,一个不会自保的团队如何做事?——“假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封坚为乌程侯。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
  如何?我历来的观点,人无完人,我不管你是男是女还是太监,一个团队要评价他的话,就是评价执行力,因为我们与人合作总要与他的优点合作,十常侍用人唯不唯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们用的人五十天平定了长沙叛乱,他们当年能够打压刘备,现在又能启用刘备战场建功。那就可以了,这之后的事情,什么索要贿赂啦,结党营私啦,我管它那么多,更何况在君主封建制的情况下,皇帝必须借助宦官团队来对抗外戚,否则结果更糟。
  

13、自古以来,为臣者有三大险境
  其一是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其二是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如此也必然杀臣;
  其三是臣强主弱。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能够三者皆占,何进并非古今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历朝历代诸如白起、韩信、曹操、司马昭、诸葛恪、鳌拜、吴三桂、袁世凯、林彪等,都是如此。三种险境皆备,自己不想反,却被逼反,真是可喜可贺,可悲可痛啊。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何进是个外戚(何进杀过猪这不奇怪,张飞也杀猪,那年头杀猪是少年体育课的必修课目,会的人很多,保不准某个皇帝也是杀猪能手)。并且,这个外戚和他在后宫中的靠山何太后政见居然并不一致,关于十常侍,何太后视之为臂膀,何进却视之为死敌,这可真是古今罕见。
  若要论论是非公道,我记得张良劝刘邦听从韩信之谋,背信弃义追杀项羽的时候有句话:“是非关乎形势,公道不在人心”。
  两个皇子,皇帝想册立皇子协,如果我们以这个为正道。那么倾向皇子协为皇帝的蹇硕、董卓、曹操不就都是忠臣吗?而何进、卢植、丁原之流便都成了乱臣贼子……
  所以政治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非公道,老百姓总是受愚弄的,而失败者便是千古罪人,成功者便是千古圣君。

14、连续两场政变,都是歪枪打在了靶子外面
  第一趟是袁绍逼死了蹇硕,第二趟是何进弄死了董太后。
  可是结果呢,张让等十常侍分毫未损,何进依然陷于险境之中。于是很多读者感叹,关键应该先杀十常侍,这样何进才能保住性命。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何进不死,天下不乱。
  蹇硕、董太后、张让都要杀何进,但三人心态不同,蹇硕是为了完成先皇遗愿彻底结束外戚弄权,而董太后是为了自身外戚权益要去压倒另一个外戚,张让更是为了自己身家性命要除掉何进这个定时炸弹,而且还伤及了自身。
  所以说,灵帝时代最大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宦官乱政,实际上是后宫乱政。核心的问题不在灵帝、不在何进也不在张让,真正的问题在于何太后。
  何太后毫无政治天赋,既无武则天的报复,也无叶赫那拉的手腕,甚至连江青的口舌之利都不如,以这样一个人为靠山,支撑一个屠夫在前台主掌朝政,当然就只能让何进引来各方势力垂涎三尺的目光,即便蹇硕、董太后、张让统统死光,何进照样会不得清闲,明枪暗箭依然会蜂拥而至往他身上招呼。
  所以,董太后死后,何进唯一自保之路就是奉劝自己那个不懂事的妹妹安居后宫不要干涉朝政,把所有大权都紧紧地捏在一起,将袁绍、曹操、陈琳、荀攸等部下加官进爵充实各个机要部门——何进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有党无羽,本身在中央就没有与自己呼应的第三方势力,他还要把地方上的力量调过来,这不是忙中添乱吗?

15、袁绍抓住了要害,可惜用错了方法
  哥哥想做事,做妹妹的非但不听话反而捣乱。这就是何进的僵局,袁绍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要设法“不容太后不从”。
  但是袁绍提出了解决之“术”,却有问题——“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曹操发觉了问题,他担心局面会失去控制。其实袁绍也想过,只不过袁绍是这么想的:我不是专门请某一个人来,而是请四方英雄齐聚,多方势力在一起互相牵制,还是能够控制的。
  但是袁绍忽略了操作上的两个疏漏:第一,如果张让先动手怎么办?第二,四方英雄不会同时到达长安,最先进城的那个人会做些什么?
  结果,使这两个疏漏都发生了。
  有人说第一个疏漏好解决,即便张让杀了何进,张让自己也活不成嘛——这就不是用政治思维来思考问题了:张让可以死,但是何进不能死,何进一死使得中央唯一的军方势力失去了龙头,并且使得第二个疏漏由可能成为了必然,假设董卓没有篡政之心,但何进一死,他这个最先进军长安的诸侯反而要必然地担负起“统率全局的历史使命”了。<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70120]]]></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9:28 , Processed in 0.4335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