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8|回复: 0

[原创]《三国演义》段段掰——第三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9 17: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1-3、到底谁在利用谁?
  曹操劝说何进用政治手段解决十常侍,而不要动用封疆大吏出兵勤王,曹操的担忧正在于“事必宣露”,何进虽然发怒,但仍然有所注意,文中撰写道“(何)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可见,何进还是有所警惕,他主要担心的是事情泄露出来,无法将十常侍一网打尽罢了,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
  事实上,何进的用意是外军和十常侍拼个高下,自己来捡死鱼;但董卓呢,根据李儒的建议向朝廷来了个公开上表,名符其实的公开说:我来杀你们了,十常侍你们把脖子洗干净候着吧。
  李儒的用意与何进恰恰相反,他不但建议董卓不要被何进利用,相反,要利用何进与十常侍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董卓再去捡死鱼。所以,当董卓大军兵临城下,“(何)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之时,“卓按兵不动。”——等你们先拼完再说。
  董卓的上表一公开,虎狼之心立现,卢植、郑泰象征性地劝了何进两句,然后挨了顿骂,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顺水而下弃官而走,算是自保之计。
  按照本人的观点,董卓上表公开以后,何进也是酒醒了一大半——董卓蹲在城外不动手,却先把张让撩拨得狗急跳墙,这不是想将我的军吗!——但此时何进已是骑虎难下,卢植、郑泰的自请挨骂也是只能无奈地骂走他们。自此,何进只能一赌,在何进心中,似乎仍有最后一丝希望——或者此时还来得及?

4、何太后已经被挟持了
  我们仔细看第四段,十常侍看到董卓的上表后,商议决定先下手。“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然后去找何太后,要求何太后把何进“请”到长乐宫,何太后说:“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张让说:“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
  这里面有几点颇值得玩味。
  第一,张让他们去找何太后的顺序。是先“埋伏刀斧手”,然后去找太后——长乐宫是什么地方?太后眼皮底下,是随随便便就能五十几个刀斧手鱼贯穿行的地方么?张让他们为什么是先伏刀斧手而不是先请旨?——因此我不得不怀疑:张让他们到底是进宫请旨?还是带刀斧手闯宫逼旨?
  第二,何太后说的话。我们一起来回忆上一回中,何太后对何进说的话:第一次是蹇硕死后,袁绍建议何进把宦官杀光,何太后说“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今蹇硕不仁,既已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第二次是董太后死去,袁绍再次劝何进杀十常侍,何太后说:“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这就让人奇怪了,连续两次,何太后都是在劝服何进,有理有节有逻辑,但这一次,何太后却说“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什么叫做“谢罪”?有罪才能谢罪,这句话标志性的说明何太后正式认定十常侍“有罪”了!——那么,我的问题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何太后“赐罪”于十常侍?
  我的观点,董卓上表之后,在洛阳立即形成了一个势力三角:董卓、何进、十常侍。——虽然名曰“三角”,却并不均衡。这三方势力都很急,最急的是十常侍,性命攸关,因此他们脑中已经一片空白,只担心董卓进京,因此必须抢先制住何进,再退董卓;何进也急,董卓按兵不动是想隔岸观火,而且公开上表更是要煽风点火,何进知道,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朝廷,避免一切冲突把内耗降至最低,最好等到丁原等其他各路诸侯纷纷赶到,大事化小;而董卓呢,恰恰急在不希望朝廷纹丝不动,他知道别的诸侯即将赶来,必须加紧策动宫廷生变。
  然而,三方“焦急”程度又各有千秋,十常侍是必然的狗急跳墙要先动手,那么何进集团铜墙铁壁一块,如何动手?当然只能从何太后入手——我们不妨重读此段:张让等人率领刀斧手五十余人冲进宫内绑架何太后,然后逼迫何太后发旨令何进前来。
  自此,十常侍已经完全显出了狰狞嘴脸,何太后当然认为他们“有罪”了,所谓劝十常侍去何进府上谢罪,估计是何太后要他们把自己押到何进府,因为只要一到将军府,即便刀架在脖子上自己也感觉安全得多。张让当然不干啦,我估计那句“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其实是说:你要是不从,咱们就先宰了你垫背。

5-8、谁是凶手?
  第五段开头第一句,何进“得诏便行”——何以如此爽快?主簿陈琳谏曰:“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何进当然想得到。
  此时三方局面已经相当明显,董卓在外头点火、煽风、观火,自己和十常侍在里边耗。此时我要是十常侍,当然要制住何进了,这么明显的道理何进当然想得到,他甚至不用思考都知道自己的妹妹已经被挟持了,此时张让唯一的目的就是制住自己,控制朝廷,以退却董卓等诸侯。
  那么何进自己是什么意图呢?此时三方相持,如果自己和十常侍能够先息兵,无疑是利己利人。因此何进“得诏便行”,既是要去解救自己的妹妹,也是想去和十常侍达成妥协,先退董卓等诸侯之兵,只要外兵一退,这朝廷还是我的,到时候何时杀十常侍,还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
  这个想法的另一层前提就是:何进判断即便宫内有埋伏,张让却不敢杀我,顶多逼迫太后下特赦令,逼我公开上表奏请他们无罪,为他们加官进爵保他们终生平安。因为张让一旦杀死何进,就没有了要挟朝廷的政治资本,只能玉石同焚。所以何进才说:“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意思就是:他们敢杀我?他们自己不想活了么?
  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和计划,何进“得诏便行”。然而,何进思考到了董卓,思考到了张让,却万万遗漏了另外两个人:曹操、袁绍。
  ……
  第五段至第七段,我们来看整个宫变过程:
  袁绍和曹操各选了精兵五百,由袁术统领,布阵于青锁门外——好一招先净街后拿贼,此时两条消息通路就全都断了,一方面,将军府的何进部属无法直接得到宫中的消息,另一方面,宫里的十常侍也搞不清外面的局势。两边的消息来源只能是袁曹的兵丁和看守宫门的小太监。
  到长乐宫门外的时候,“黄门传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也就是说,何进进宫被杀,而袁绍和曹操的不在场证明便是这个传懿旨的小黄门。而问题是,何进被杀后,袁绍曹操冲进宫内,“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甚至“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所以,他们两个的不在场证明便合理地消失了。
  ……
  回头来看,问题有这么几个:
  1、张让杀人的动机并不成立——这个容易论证,五十个刀斧手,制服何进不仅在技术上没有难度,而且比杀掉何进对十常侍有好处的多;
  2、那个叫做吴匡的,为什么要从遥远的青锁门外开始放火?
  3、张让等人明明埋伏的是刀斧手,区区五十个人,为什么书中写杀何进的时候是“宫门尽闭,伏甲齐出”?——关门这个动作到底代表着什么?
  4、我们看看第七段,袁绍等了半天何进不出来,喊了一声“请将军上车”,于是“(张)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哪有这样宣谕的,就算是一时冲动把何进杀了,也该押着太后出宫门宣谕,这样抛掷何进首级,隔墙宣旨,这不是找死么?
  5、为什么要把所有宦官都杀光?张让“劫持”少地跑了那么远,为什么终于不劫持了要改投河?还有那个段珪,怎么和少帝他们分开的?
  ……
  事实上,在这场宫变中,袁绍和曹操才是杀害何进的最大嫌疑人。
  1、动机:董卓上表,三方势力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显。作为何进集团的少壮派,袁曹希望谋求主动。旁证:曹操叹言:乱天下者,必进也!——其实曹操的意思就是要乱,到了当时这一步,袁曹二人已无退路,且二人并不知道何进已有妥协意向。如董卓进京,必然打压何进旧部,即便继续启用,二人重新混到目前地位实在万难。唯一之计,杀掉何进,嫁祸张让,乱中取事。因为“水至清则无鱼”,只有先把水搅浑,才能捞到鱼。
  因此,袁曹很有可能提前串通了一些小宦官,暗杀何进,再行嫁祸。
  2、解答第一个谜团:为什么张让敢杀何进!
  事实上,没有什么敢杀不敢杀,如果袁曹二人决心要杀何进,肯定要把事情做实,绝对不会容何进与张让进行那么长时间的对话。按照我的判断,何进是在宫门外被杀的,袁绍曹操自是少不了,袁术可能也是行凶者之一,甚至那个放火的吴匡!
  也就是说,进宫门之前,何进已经死了。所以张让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敢不敢杀何进的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既然何进死了,走进宫门的那个人是谁?
  3、解答第二个谜团:谁的人头在飞?
  何进已死,下一步就是嫁祸。怎样嫁祸难度最低?当然是嫁祸给死人!
  我的估计,那些黄门早就被袁曹买通或当场胁迫了,真正走进宫门的,很有可能是头戴将军盔甲假扮何进的武将,非严良即文丑!
  而张让得到的消息却是:何进单独进宫了!兴高采烈的张让跑了出来,他并不知道,隐藏在盔甲中的“何进”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他也并不知道,他们的“五十刀斧手”,已经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正规军组成的大队“伏甲”。
  因此,我的判断是,城楼上飞出来的是张让的人头。进攻的号角,也就此吹响!“宫门尽闭,伏甲齐出”正是形容袁曹大军封闭宫门剿杀宦官的行动开始。
  4、解答第三个疑团:吴匡到底在烧些什么?
  好像是要烧皇宫,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烧皇宫?第二,你为什么要从青锁门开始烧?这是说不通的,袁曹大军已经在宫门了,你要放火没必要从外门开始,还有,方向不对,青锁门是袁术大军列阵所在,一千精兵枕戈待旦,你没有必要担心有人往这个方向逃窜,这个地方需要放火么?
  之前说过,何进是在宫门外被杀的,而动手的最佳地点就是部队集结换防的时候,因此,我的意见,吴匡真正的意图不过是烧毁青锁门附近的一所民房——凶案现场,毁尸灭迹——而已。
  5、解答第四个疑团:为什么要杀光宦官?
  要我说,追杀十常侍是假,向宦官泄愤也是假,杀光知情的所有“小黄门”才是真吧。恐怕在这场屠杀中,不仅是小黄门遭了殃,连带那些知情的下级军官恐怕也都被袁曹二人“一个不留”了吧,于是也就出现了所谓“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实际上就是那些被灭口的自己人。
  至于什么张让和段珪劫拥少帝及陈留王,更是编造,因为说不通:张段二人为什么要劫持皇帝?就是因为他们要靠皇帝做人质来保命,那为什么最后两个人根本还没有遇到追兵,就一个跳河一个走散?
  其实张让早就被冒充何进进宫的人杀了,真正“劫拥”少帝的,才正是文中所提到的“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吧!

9-11、政变后的浑水
  一场惨烈宫变,虽然局面被搅得一塌糊涂,但是往往这个时候,水里的“鱼”却都表现出最真实的活跃一面:
  董卓自不用说,飞快地冲进洛阳来捡便宜,但有个问题,你没有护驾之功啊!——董卓说这不要紧,没有功我就建个功,护驾之功搞不到了,拥立之功总没问题吧!
  后军校尉鲍信,上窜下跳,先找袁绍,后找王允,总想有个人能代替死去的何进把局面统起来,不要让董卓趁虚而入,这也反映出了大多数何进下属一线军官的心情。但是问题在于,武官如袁绍,文官如王允,他们都不愿意领这个头,这些何进集团中的小派系头头们现在都只想坐等其他势力互相消耗。
  这样一来,董卓当然捡便宜啦,“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
  另一方,荆州刺史丁原,此时也赶到了长安,他也要分一杯羹。但是董卓是不会给的,丁老夫子也不愿意与人平分秋色,于是来了个对冲——你要见拥立之功,那我便反其道而行之,争取护帝之功。
  也就是说,无论丁原董卓谁胜,朝廷的命运不变,依旧是沦为封疆大吏的傀儡。

12、吕布的坏名声,只缘于一句话
  古往今来,“三性家奴”吕布被人说的龌龊不堪,其实仔细思考,在那个时候背主投敌的事情恐怕比现在打反恐精英时按“M”键的频率还高,怎么偏偏吕布就这么倒霉,成了一个禽兽不如遗臭万年的东西?
  第一个前提,当然是丁原是吕布的义父,而第二个原因恐怕在于细节。
  我们注意到,在整个劝降过程中,李肃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出要吕布怎么做,在一开始,李肃甚至只是要求吕布“公若到彼,贵不可言”——是吕布自己来了句“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略感有些收获的李肃顺水推舟的来了句“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吕布又主动提出“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
  这样的人,当然为世人所不齿啦。

13、终于轮到袁绍了
  先不管丁原到底怎么死的,总之董卓不损分毫地瓦解掉了丁原,这种结局大出其他人的意料,原本打算坐壁观火的袁绍、王允甚至曹操之流此时的心情恐怕是复杂的无以言表。
  怎么办?继续呆在朝廷只会慢慢被董卓吞噬掉。王允和曹操倒还好说,这种感觉不是太明显,但对于袁绍这种已经拥兵在手的人,这感觉就很不爽了!
  所以想当然的,袁绍在怎么样也得有些动作了。<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70121]]]></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2:35 , Processed in 0.25088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