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基辅战役后德军作战方向
一九四一年七月下旬,在德国最高统帅部里,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的高级军事将领们爆发了一场争吵,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已在明斯克包围战中取得辉煌胜利并已攻占斯摩棱斯克的由冯.贝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是按照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些将领们如冯.贝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所希望的那样,继续由斯摩梭斯克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钳形攻势,还是按照希特勒所主张的那样,把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坦克集群分别用于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则暂时采取守势。这场争论以希特勒是国家元首的身份取得胜利而结束,结果坦克第三集群被用于加强北方集团军群,而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则被用于向基辅的后方作深远迂回攻击,8月8日,在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束后,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开始脱离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逐渐向南展开攻势,并成功地击破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抵抗,于9月15日与在第聂伯河的克列缅丘格地域建立登陆场并向北推进的坦克第一集群在基辅以东洛赫维察地区会合,此次会师包围了西南方面军的全部主力共四个集团军的兵力,苏军在随后的突围战中损失惨重,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及其他一些高级将领在突围中阵亡,另一些高级将领被俘,苏军损失了近百万兵力,其中被德军俘虏的就有四十万-----五十万人(一说为六十五万人)之众!
基辅会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围歼战,更是德国陆军战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但是,这场会战成果并没有被德国人充分利用,其意义也未被德国人理解。二战后,一些历史学家,还有一些曾参加过那场争论的前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们,在他们的历史著作或回忆录中,多批评希特勒的决策,认为正是这次分兵,使中央集团军群失去了向莫斯科进军的大好良机,从而无法在对苏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历史巳过去六十多年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当时希特勒与他的将领们的分岐呢?如何判定希特勒的这个决策 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呢?我认为,当时希特勒与高级军事将领们所主张的进攻向,都没有什么大错,而希特勒的进攻方向,甚至还要更合理一些。问题在于,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方向,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希特勒把它们搞混了,他以为这只是先后的关系,而他的高级军事将领们也未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方向,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首先,按照高级军事将领都极力主张的那样,向莫斯科进军,凭借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实力、旺盛的士气和有利的时机,的确存在着突进莫斯科的可能性,也可能歼灭屯集在莫斯科周围的苏军主力和大部分预备队,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能击败苏联,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呢?这大可值得怀疑。占领莫斯科,并不意味着战争的胜利,拿破仑当年也占领了莫斯科,结果法军仍然失败。莫斯科是交通枢纽,但只要加紧铺设铁路,俄国人可以把其城市变成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是否能打击苏联的军火生产能力呢?也不能这样肯定,当时苏联己在各地特别是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建立了许多重工业基地,而在莫斯科及西部未被德军占领地区的许多军工厂,也正在火速搬往东部地区。所以,向莫斯科进攻,能取得的最重大的战略成就就是占领苏联的首都,在政治上具有宣示意义,从心理上沉重打击敌人的士气,在军事上能与苏联的主力部队和战略预备队在这一地区决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且把苏联的军事力量割裂为南北相距甚远的两个部分,使其无法相互支持。但我们必须明白,苏联的人力资源比德国要雄厚得多,并且在战争爆发后显示出惊人的动员潜力,当时的德国陆军参谋本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俄国人抵抗之凶猛,战斗意志之顽强,是德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而且俄国人还在列宁格勒和基辅这两个城市的保卫战中显示了他们保卫城市的强大能力,因此即使在莫斯科会战中能歼灭这一地区的全部苏联军队,但苏联人仍有可能恢复,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也不可避免将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丧失进攻力,要整休很长一段时间。且不说苏联在西南方面军,北方列宁格勒地区,高加索地区,远东地区仍有大量的兵力。所以,德国高级将领们所主张的进攻方向和为此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有很多一相情愿的成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一些职业军人,考虑问题也大多从军事的角度出发,片面理解战争就是消灭敌有生力量这一军事原则,不明白对于苏联这样一个人力资源雄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可能通过一次突然袭击,通过“闪电战”就击败对手,对苏作战必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必须要在经济上,关键的战略资源上扼杀对手,使其无法持续战争,空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工业资源而无法使用,这才有可能打败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德国高级军事将领不能从战争的全局考虑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一个弱点。
另外,这个进攻方向所蕴涵的军事上的危险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德军在南北两个战场上的实力不如中央军群(南北各只有一个坦克军群,而中央军群则有两个),并且南北军群的德军分别在列宁格勒和基辅地域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因而进展缓慢,这样,德中央集团军群的态势向前突出,整个苏德战线呈现出一个“凸”字形,如果不顾南北两个军群的进展,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莫斯科进攻的话,那么中央集团军群将过于深入敌后,补给线将大大拉长,其两翼将严重暴露在苏军面前,可以想象,面对这种进攻态势,苏联人会在正面抵抗的同时,将其大量的部队调到两翼进行侧击,破坏其补给线,一旦德军进展迟缓,战线拖长,苏军就会喘过气来,甚至有可能包围中央集团军群。到了那时,不仅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目标可能无法实现,他们甚至必须要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了。所以,要想实施中央军群向莫斯科进攻的方案,就必须要具备三个前题条件,一,德北方军群必须拿下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会师。二,德南方军群必须拿下基辅,占领乌克兰,使当时的战线由“凸”字形变成“一”字形,拉直北、中、南三个军群的战线。三,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后,中央军群应在距冬天来临前至少有两个多月的进攻作战时间,换句话说,中央军群必须在1941年9月份向莫斯科进攻,才能在那年的十二月份冬季来临时完成自己的进攻任务。这三个条件,德军在1941年的夏季是无法同时具备的,所以,向莫斯科进攻的作战方案,我不认为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第二个方案,即阿道夫.希特勒的分兵方案,我认为要合理得多, 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充分利用德中央集团军群所处的有利态势,向南北两个战场苏军防线相对薄弱的侧后方发动进攻,重点在于南方战场即乌克兰方向,以包围并歼灭这一方向上正进行顽强抵抗的西南方面军大部分兵力,占领苏联重要的粮食产地。顿涅茨盆地,即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煤炭产地,如果这一战略目标能够实现,那将极大地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与此同时,这一战略的实现,也为德军的下一个进攻铺平了道路。
在探讨德军统帅部的第二个方案时,我们不妨先打一个比喻,一个精悍的小个子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把一个大个子打得晕头转向,但又无法一下子把他打死,这时,这个小个子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他应当趁这个大个子还在晕头转向,喘不气来之机,砍下他的一只手,然后再砍下他的一只脚,而不是继续向大个子的头部进攻。这样,当这个大个子缓过劲来时,他也会因残疾而无力反抗,最终将会被这个小个子杀死。所以,在当时的苏德战场上,莫斯科相当于这个大个子的头,列宁格勒相当于他的右手,乌克兰相当于他的左手,而乌克兰后面的高加索地区则应是这个大个子的左脚。
所以,我认为乌克兰会战后德军的正确的战略进攻方向是:两翼进攻,中央防守。
A、在北方军方面,在此之前北方军就己得到坦克第三集群的支持,再加上原有的坦克第四集群,除用少部分兵力牵制列宁格勒方向外,北方军主力应全力向卡累地阿地峡进攻,在11月份之前一定要打通卡累地阿地峡,彻底切断列宁格勒与内地的水上、陆上交通联系,与芬兰军队胜利会师,然后全军转入防御,准备过冬物资。可以预见,与内地失去了交通联系的列宁格勒将会熬不过那个冬天,不战自溃。
B、在南方军方面,此时坦克第二集群与坦克第一集群巳经会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攻击力量。全军在完成歼灭苏西南方面军的任务后,应有10至12天的整休时间,补充新锐战斗力量和战争物资,修理损坏的坦克及各种车辆,全军将不迟于10月1日前重新开始发动新的攻势,目标是在12月份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区,彻底切断苏联的石油供应,具体作战方案如下:
一、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在第6集团军的掩护下,应经库尔斯克向沃罗涅日发动进攻,应在冬天来临之前占领沃罗涅日这个苏联南方的交通要点,坦克第二集群的主要战略任务,是掩护坦克第一集群在南方发动的攻势,牵制住苏西方方面军对德南方军左翼的进攻,必要时与坦克第一集群配合,包围并歼灭苏南方方面军兵力。
二、克莱斯特的坦克第一集群,应在第17集团军、第11集团军,及罗马尼亚,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军队的配合下,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集结地出发,经哈尔科夫向伏罗希洛夫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何格勒方向发动大规模攻势,其主力应置克里木半岛于不顾,在10月中下旬进攻至哈尔科夫、伏罗希洛夫格勒、罗斯托夫一线,重创或歼灭苏南方军主力,在11月上旬强渡顿河,并在12月份冬季寒潮来临时(南方要相对温暖一些)占领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区,控制格罗尼兹油田,从而完成此次作战攻势。
C、在中央军方面,此方向德军己停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两个月未能进攻,而当面苏军己加强防御,并屯集了大量兵力,德第2、第9集团军仍以防御为主,以部分兵力发动纠缠性攻势,拖住苏西方方面军,使其不敢分兵援救其频危的南北战场。
在德南方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时,苏军在这个方向上有多少兵力呢?苏南方方面军共有第9、第12、第18三个集团军,防守在顿巴斯、敖质萨、罗斯托夫一线,在南方军与西方军之间,即朴肖尔河一线,有一大片苏军防守薄弱的区域,这片区域,原本是苏西南方面军的防线,由于西南方面军被歼灭,这条防线由新组建的由铁木辛哥统帅的新西南方面军防御,这个新的西南方面军正拼命搜罗从包围圈中零零星星逃出来的漏网之鱼,再加上新组建的一些部队,组建了包括原6集团军,40、21、38集团军,实力上根本无法与德两个坦克集群,三个集团军相比。可以预计当德军在这一方向上展开大规模攻势时,苏军是抵挡不住的,不仅如此,德军的两翼进攻还将使斯大林陷入困惑之中,因为他不知该如何使用屯集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方向上的庞大兵力,也许他只好再一次把他的兵力一分为二,一路向北去援救列宁格勒,另一路则向南进攻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至于兵力分散后能否对当时的德国人形成毁灭的打击,苏联人也只有听天由命。
这就是乌克兰(基辅)会战后德军正确的作战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向莫斯科进行攻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这个方向是苏军整个防线中最薄弱的环节,向这个方向进攻似乎违背“包围并歼灭敌有生力量”这一军事原则,但是,正是这个方向有斯大林格勒,有当时苏联主要的油田,有高加索这样一个关键的地区,所以它决定了苏德战争胜负的命脉。我们可以想象德军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控制了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地区以后的战争情况,苏联就是动员再多的人参军,生产再多的坦克、飞机也没用,没有了石油苏联根本无法再打下去,就是英国、美国给苏联援助石油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不仅如此,当德军控制高加索后,甚至有可能诱使土耳其参加对苏战争,使德国人又增加一个生力军!
1941年10月德军向莫斯科的进攻被征明是灾难性的。德国人到了第二年才
决定在南方发动重点进攻,尽管在这一年(1942年)他们曾取得了无数的胜利,他们向斯大林格勒发动大规模进攻,并最终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甚至曾一度占领高加索大片地区,但时间巳晚了一年,苏联人已经缓过劲来了,斯大林格勒注定要成为德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恶梦,成为德国人失败的转折点而永载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