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著名的“牛顿环”(对图象和摄影有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到了1669年,丹麦的巴
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当光在通过方解石晶体时,会出现双折射现象。惠更斯将
他的理论应用于这些新发现上面,发现他的波动军队可以容易地占领这些新辟的阵地,只
需要作小小的改制即可(比如引进椭圆波的概念)。1690年,惠更斯的著作《光论》(Tr
aite de la Lumiere)出版,标志着波动说在这个阶段到达了一个兴盛的顶点。
胡克和牛顿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
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是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论。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
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现的问题。胡克在力学
与行星运动方面花过许多心血,他深入研究了开普勒定律,于1964年提出了行星轨道因引
力而弯曲成椭圆的观点。1674年他根据修正的惯性原理,提出了行星运动的理论。1679年
,他在写给牛顿的信中,提出了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概念,但是说得比较模
糊,并未加之量化(原文是:…my supposition is that the Attraction always is in
a duplicate propor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reciprocal)。在牛顿的
《原理》出版之后,胡克要求承认他对这个定律的优先发现,但牛顿最后的回答却是把所
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原理》里面给删掉了。
在节节败退后,微粒终于发现自己无法抵挡对方的进攻。于是它采取了以攻代守的战略。
许多对波动说不利的实验证据被提出来以证明波动说的矛盾。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马吕斯
(Etienne Louis Malus)在1809年发现的偏振现象,这一现象和已知的波动论有抵触的
地方。两大对手开始相持不下,但是各自都没有放弃自己获胜的信心。杨在给马吕斯的信
里说:“……您的实验只是证明了我的理论有不足之处,但没有证明它是虚假的。”
决定性的时刻在1819年到来了。最后的决战起源于1818年法国科学院的一个悬赏征文竞赛
。竞赛的题目是利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的衍射效应以及推导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
况。竞赛评委会由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这其中包括比奥(J.B.Biot)、拉普拉斯(Pier
re Simon de Laplace)和泊松(S.D.Poission),都是积极的微粒说拥护者。组织这个
竞赛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微粒说的理论来解释光的衍射以及运动,以打击波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