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记叙了作者卢菁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揭开了美联储及其美国银行系统神秘的面纱。
1998年初,作者卢菁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三年半期间,他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
纽约联储—— 美联储的实质掌权机构
1997年底,卢菁去了美联储的纽约联储。在这里他知道了纽约联储在银行监管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执行着维护美国经济的三大重要职能。除了货币利率调节政策外,还担负着监督管理银行的经营运作和提供维持金融机构间支付清算的两大职能。另外,美联储除了监管美国本土的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及它们在海外的运作外,还负责监管外国银行在美国本土的操作和运行。
在执行美联储的三大职能上,纽约联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利率的上调下降; 财政部发行国债;以及大量的交易清算额等等都是通过纽约联储。
巴塞尔协议二的修改真相
对于银行的监管作用不得不提到巴塞尔协议,最初的巴塞尔一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一是风险档次划分得不够细致、不够合理,导致资本金与风险大小的关联不够紧密。二是来源于资产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巴塞尔一在计算资本金充足率上,运用的是简单加总,没有体现风险分散的自然优势,这令大银行感觉吃亏了,不合理的呼声连绵不断。
正是由于巴塞尔协议一的缺陷,就有了后来对于该协议的修改,作者卢菁直接参与了修订目前银行界最为出名的巴塞尔协议二,这次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其实是银行规避风险的一个避风港。
花旗合并助美国金融业 从分业走向混业
美国金融界有史以来最震撼人心的兼并案例:花旗公司(Citicorp)和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宣布合并,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拥有近1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花旗集团此项旷世杰作,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庞大,让美国银行业在世界上重振雄风、独占鳌头,还在于它对美国的银行法律、监管政策形成巨大挑战。花旗集团的合并当时并不完全合法,所面临的选择是要么解散不合法部分,要么等待国会对法律进行变革、修正。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美国经历了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法制变革,美国国会摒弃了存在有半个多世纪的制约性的旧法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新法案,为诸如花旗之类的“金融超级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开放绿灯;同时,授权美联储领头羊地位,负责监管这类“金融超级市场”,使得美国从此从金融分业走向了金融混业局面。 书评人(吴 敏)
在线阅读: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845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