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4|回复: 6

[图书馆资源] 以学术为志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13: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学术为志业》是韦伯去世前几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时给学生们作的几次演讲之一。在谈读完这篇的心得之前,我又回想起两三年前徐国栋教授的“招生话语”风波。徐教授的意思是,他不愿意再招收工人阶层或者中产阶层的子弟为他的入室弟子。记得当时在一些论坛上,一些学子们最其进行了一番“口诛笔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我和霸明等几位学友也谈论了这个问题。
  徐国栋教授是当今中国继周楠先生之后研究罗马法的权威学者。没记错的话,徐教授是我们湖南益阳人。按理说,徐教授也并非出身名门望族,更何况为师者有教无类,那么徐教授又何出此“势利”之言呢?在我看来,全然是他基于对中国未来学术前景的忧虑和对中国学人学术伦理精神及使命感的反思。
  窃以为徐教授此番话并非发自肺腑,更多的是一种失望和无奈。他何尝不想中国的法学学术事业能蒸蒸日上,在世界有所影响呢?也许是眼见着一批批入室弟子或混迹于官场,或者全然达不到他期望的学术境界而碌碌无为,总之应该是偏离了他的初衷和期望,这让他产生了一种自责和失败感吧。所以他将这个问题换算为“面包问题”,也成了对待学术问题上的“生活保障论者”,因而他觉得做学术需要一种宽松的经济条件和贵族精神。在我看来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但是不管怎样,徐教授已经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了一批足够优秀的法学人才了,他的无奈也许只是对于学术研究这块罢。
  没错,做学问,作为一个学者,在他人看来是多么崇高,令人敬仰的职业。大三的时候,几位学院盛名的师兄经常和我谈起,做学问是一件非常奢侈且并不见得有回报的事,尤其是在将物质利益看得更重的当今中国。很简单,学人也有普通人的追求和欲望,有父母、家庭、老婆和孩子,也追求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了资金与条件,还谈什么研究,谈什么学术?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萨维尼等在学术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他们出身名门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不无关系。但是我想,这些都不成为理由和关键。布来克斯通、康德、费希特等不都是平民或者贫民出身吗?一个真正的学者也是不会刻意生活在清苦的环境中去潜心学问以标榜和显示伟大与清高,只是说外部环境绝对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追求、热情和境界。但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美国波西米亚精神的格林尼治村或类似的知识分子阶层和圈子?仅有零星单个的一些学人还能安贫乐道。这个问题要回答,答案太多太复杂。不管从中西方的民族个性还是中西方学人的学术伦理与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学人相当程度上还被几千年的权力情结和学而优则士的观念影响着,此其一。任何社会问题与现象最根本的都关乎制度,所以其二就关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大学学院学术科研制度了。
  从一种终极的价值理念出发,怀着一种甘愿牺牲的精神,出身怎样是不能决定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学术人或者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所以这个议题并非能化解或等同于“面包问题”。韦伯只是问了一句,“你真的相信,你能接受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比你更高的位置,而既不愤恨又无挫折感吗?”所以,以学术为志业,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修养与特质。
  在《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中,韦伯似乎是以遗言的味道对作为一个学术人的价值信仰作出了最深刻动人的告白。虽然演讲的出发点是从外部条件开始,对德国和美国的学院制度做了一番比较,说出了学者职业所要面对的诸多外部挑战和困难,这也是学术生活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不是德国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各个国家的学人都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性。
  演讲的重点集中在两点:韦伯谈论作为一个愿意以学术为志业的学人所必备的精神信念以及略谈了天赋和思维。二是作为一个学术人的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在他看来应该怎样才更有利或更应该。(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省略了这一部分)
  首先,从信念和牺牲精神来讲,应该认识到做学术研究对自身意味着什么。学术是不断更新和超越的,韦伯用托尔斯泰的思路道出了学人的死与亚伯拉罕的死是不同的,学术人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这也许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人在终极价值和理念上,他应该超越生死,将此视为一个志业而非职业,而且要将视野置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也就是那种“你来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境界吧。
  然而其次,韦伯又谈论了天赋和灵感思维等问题,也就是说无论那份热情多么深邃,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一具体成果。所以,我在与有此志向的几个师弟谈论时,尽管他们和我谈尼采、诗歌,谈论波斯纳和昂格尔等人,即使我是这样浅薄,以至于也是似懂非懂,我总是问他们,你确定你的思维与积淀能保证今后的几十年吗?你能面对人生今后那么多年的不定数吗?你的思维是让你真正读懂了这些人而不是借他人解说之口吗?我对他们包括我自己都并不鼓励,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定位定得那么死,一种精神应该用在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兴趣上,也许这些并非我们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况且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这上十、二十年的环境,我们头脑中被罐输的价值观和思维也许注定了某些东西和结果。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不能改变,而只是很难改变,单就这个“只是”就够重了。韦伯表达的教学观引申在我们中国,有多少张纸还需要我们去捅破呢?我只能说自由对我们来说,眼界有多开阔,就能意识到多少自由,却也不等于能获得的自由。
  演讲的后一部分是非常深刻和发人深省的,他已经不是从个人的前途与角度,而是上升到了制度、社会、国家的角度了。人生其实很具有讽刺意味,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就是真理,我们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其实却是一条死胡同,是被自己的双眼蒙蔽而被利用了。擦亮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站得更高。
  我不知道五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后,中国法学或者学术界是怎样一种景象,我依然很乐观很期望。因为有一点,不管在什么年代,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或近现代,也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与追求的热情与精神总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关键是我们能看到将此运用的方向和事业。即使是朱熹、海瑞,我都佩服他们对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秩序的勇气和信念,他们是真正的卫道士。
  我总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职责,妄想一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不实际的,因为我们都是被局限的人。只要我们能认清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尽量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使命,将接力棒更快的交到下一代手中,幸哉,中国。
  我们已在路上,也许正在发生.........
  读罢,面对韦伯提出的这一问题,我想,首先,“认识你自己”。是为感悟。
发表于 2007-12-3 18: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不过光是楼主的感悟都让我很感慨了,楼主读得这么认真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23: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皮毛 别的不敢说 [s:258]
发表于 2007-12-6 11: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我们院的研究生入学会上,我们的院长说,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是一个研究人员了——

在我们周围,安心下来做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本来在刚进入大学就想在学术方面有所作为的————可是到最终——还是这个样,感慨啊——
发表于 2007-12-7 08: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考虑两种未来的生活方式: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或有挑战性的工作,一辈子干到老,然后退休安享晚年,然后慢慢老去
  或者,考研,然后一辈子读书,写作,旅行.直到死去~~
当然,我最向往的是后一种.然而,这样的生活有太多的变数和不稳定性,并且没有安全感.我甚至不确定这样子能否能生存下去.
残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把目标放在对金钱的追求上,而理想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有多少人不是在事业有成后,又重新拾起从前的至爱,唏嘘不已.
人生只有一次,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无数个选择,每一次抉择都如草灰蛇线绵延千里,它的结果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时都可能和我们相遇.
发表于 2007-12-7 14: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读季羡林先生的关于谈论人生的文章
90多岁的老人说见不得人喊口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的追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发展长链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我们本身具有一种传递性包括生命和爱以及知识和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难得你觉得这都是口号?
韦伯只是说出了做应该有怎样的体制和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人应该有的追求和境界
再则本人无意于也更没能耐为之 已错过了积累和学习的阶段
也没有自负到想发些牢骚 伸出胳膊挡车
更没有去指责什么 呐喊叫嚣什么 那个世界和圈子与我也没关系
这仅仅是读后的一点思考和心得
楼上哥们的意思我知道 而且我也很乐观地相信 随着一个年代一个年代过去
我们的下一辈和下下辈会从小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指导 会有更强的个性、生活与追求的理念
在学术界也会出现更年轻更有学识的像邓正来老师那样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7 05:29 , Processed in 0.06783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