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1 16: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李安是怎么"表现"爱国青年的,
"老吴撕掉那封信",表达的是革命者的"言而无信",
邝的几次狂野和对情感的处理表达的是丧失理性的愤青形象,
麦太太需要掩饰处女身份,需要找个人和他做爱破身,然后就让在这场"闹剧里出钱最多而且发过脾气说要放弃"的梁占占便宜,理由是他和妓女做过爱,表面看来这是对"不合逻辑行为的描述",实际表达的却是什么呢?
最后那场枪毙的场景里,麦太太是冷静的,是安定的, 没有作出小女人的姿态,其他的"革命青年"全部都是痛苦流泪,大概是后悔不已,这里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再看看他是怎么描述日占领区的上海的.
"歌舞升平"的上流阶层生活,战乱时依然井然有序的社会!
易先生当时说"别看日本人嚣张,其实他们心理很恐惧,他们知道一和美国人开战他们的末日就快到了", 既然如此,那他这条日本的狗为什么却不慌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直面这种后果了,当初选择了这条路,就直面可能的所有结果,就像麦太太,知道提醒易先生快跑的后果是什么,所以在枪毙时还能这么镇定.
那么李安这里为什么要这么描述? 他是不是想说易先生选择为日本势力服务有很多很多复杂因素,譬如政治斗争的引导?譬如,希望能够减少冲突从而减少伤亡? 譬如他的行为事实上让很多普通百姓避免了战乱?其实对于汉奸的这种辩护,从古到今,历来都是屡见不鲜的,这种表现一点都不算不上有新意了.
本不太愿意用对和错来评价政治和历史,这里面的对与错也不可能是绝对的. 然而让我痛恨的是, 色戒并不仅仅在为"汉奸"辩护,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用的却是反衬的手法抹黑"爱国青年"来表达"汉奸"的人性. 历史上的郑萍如的确是明知是死还送上门去的,并且他父亲如果愿意担任"汪政府"的高官还可以救女儿一命,然而结果确是满门尽丧!!! 那样的选择,那样的结果,却成就了这样的<色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