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4|回复: 10

2008年端午节假期吉首市古丈县断龙乡走访实录与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6 0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耐心地看完以下记录

2008年6月6日-6月9日,六个蜗居在城市里之前互不认识的大学生,六张去吉首的火车票,带上募集来的有限的物资,简单的行囊,开始了为期两天半的,吉首市古丈县断龙乡各村的走访行程。

<一>走访实录      
詹杰斯 男 走访发动者
2008年6月6日
天刚亮,我们到达了吉首市,边城的诺囡姐他们早已在等着我们了。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感觉很亲切,这是我们首次感受到湘西人民的热情。我们很纠结地把物资搬出了车站,断龙乡中心完小的田老师帮忙联系的开面的的李阿姨也在等着我们。把东西搬上车后,诺囡姐带着我们去一家店吃了早饭。抓紧时间,车出发了。车开得很快,这是开往古丈县的车,路还算好走。到了那马上又上了去断龙乡的班车,甚至来不及缓一缓和边城的兔耳见面。
对于从古丈到断龙的路,我们很是无语。破烂不堪,尘土飞扬,相信如果下雨,肯定会全是泥泞,而且路还很险,好多地方,都是绕山转的路,一边是山体,一边望下去就是山底了,还不停上下坡,坡度非常陡。上坡时我们特紧张,生怕出事,那路真的不像车能开进来的路,但那司机应该是常年开这路的,轻车熟路地,有惊无险地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下车时才知道司机大概就和我们一般大,于是心里感觉怪怪的。沿途风景很不错,群山环抱,还有清澈的河流夹在两列青山之间蜿蜒着,我们也从因休息不够而感到的疲劳中脱离了出来。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断龙乡,说是到了,但当时我真没感觉到这是这一块的街道。很破,很窄。田老师从学校的路口出来,接到了我们。田老师虽不说非常漂亮吧,但气质特好,眼睛很有神,应该是学生们喜欢的老师类型。她是大队辅导员,叫田金晶,之前在网上便一直在和她联系。
进了学校,六年级孩子们正好在照毕业照,校长也在那,我们先没打扰,带上物资到了三楼一间教室休息了会。小歇片刻,校长空出了时间,于是大家一起下去到办公室里坐下。校长姓彭,是个实干型的汉子,性格爽快,有话直说的那种。我们在办公室开始商量这几天走访的一些具体安排和事项。当时,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与我们自己最开始所设想的有很多冲突。比如说是住处的问题,是否包车的问题,走访哪些村子的问题等等。学校给我们统计出来的贫困优秀生大概有90人,但以我们最初的计划以及准备的物资,再看时间,发现远远不够。于是,我们有点尴尬了。回到教室,大家坐下一起商量,我们经过好几番讨论,只得出一些不知道可不可行的方案。减少走访学生人数,择重点走访,物资通过亲手,通过学校分配两方面来交给学生。三个晚上有一个晚上住在村民家,两个晚上住在学校。当天下午和和第二天的走访进行分组,第三天一起走向最远的村子,等等。
午饭大家借了学校厨房煮了方便面,就当搞定了一顿。然后田老师和另外一个小田老师上来三楼,准备下午带我们走两条不同的路线去看看孩子们,于是我们分组了。我,小白,李琦一组,张源,晓爽,书记(绰号)一组。田老师带我们走不远处的几个村子,小田老师带他们走得稍远点。我们把这几天的物资按6:7:7的比例分好,第一的又分成两份,一组一份,开始上路。走访开始!
出发前,校长也决定和我们这一组一起走,于是不少事方便多了。
我们这个下午一共走了10户人家,虽然说离学校不是很远的村子,但也把我们累得够呛。因为前一天晚上火车上一直没睡,今天又一直在赶路。但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我们之前的决心便白下了。
这下午,有户人家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父亲双腿用不了了,坐着轮椅,母亲是聋哑人,智力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什么也干不了,家里有俩孩子要上学,家庭的收入仅有父亲修鞋,编背篓一个月挣的一两百块。他们没房没田,住的房子是一户好心的村民借给他们的单间,大概6平米大小吧。里面除了一张床,什么也没有。我们留下了东西,后来还留下了50块钱。我们也知道这点东西可能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顶多解解燃眉之急。只是我们想把这点小小的祝福送给他们。
回到乡里,校长私人请我们在一小店只晚饭,张源他们还没回,于是先等着。我坐在凳子上,趴着,才几分钟,便睡着了。真是累了。。
晚上,住得很纠结。先是洗澡的问题,男生在学校里唯一一个可以打水的水房里洗澡。说是水房,比平时城里的厕所还烂,水龙头离地半尺高,我们没盆没桶的,洗得可郁闷了。还得有人在门口把风。
接着大家又去三楼教室总结了一下这天的收获,平摊了一下帐,然后回了住的地方。我们住学校的寝室,孩子们放假回去了,我们便住进去了。晓爽和小白两个女生住派出所那。
进了寝室,我们先仔细看了一圈,窗子全是坏的,关不了,飞蛾啊蚊子啊毫无阻拦地冲进来。冬天的话,风雨冰雪应该也是直接飘进来。一共有20个床,一个小桌子,小桌子上整理地放着将近40个牙刷和口杯。我们疑惑了半天,后来才知道,原来一张床睡两个人。床很窄很小,虽然是小学生,但也很挤了。我们一人整好床躺下,却一直被蚊子和飞蛾骚扰得睡不着。蚊子很大一个个,飞蛾满房子飞,多得到了一躺下去,压死三个那种地步。平时,孩子们上学,就住在这样的地方,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2008年6月7日
山区早晚温差真大,晚上被高温和飞蛾搞得睡不着,清晨5点便给冻醒了。换了长裤,穿上一件外套,接着睡。6点多起来,休息了会,大家都起来了,去那个打水房洗漱。然后一行人在街上找了个铺子吃了早饭。回到萨那楼教室,整好要捐的物资,继续分成两组,我们这组与田老师,他们与黄老师。
上午很累,睡眠不足导致的疲劳在今天继续延续,腿很酸。当地村小的老师也陪同我们一起,看了一些家庭。中午,两组在一位村小老师家集合,老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吃了顿饭。小歇片刻,接着出发。
下午看了几户人家,同样,都很穷。有户人家的情况,引起我们深思。那户人家,生了5个女儿,女主人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农村的封建思想如此啊。而他们有6亩地,这算比较多的地了,但还是很穷,因为他们没钱买肥料,6亩地的收成和别人一两亩的收成差不多,但要养更多的人。他们想种烤烟,但没启动资金,他们借不到钱,因为越穷人越怕。他们也贷不到款,因为没人坐担保。其实他们只要好收成一年,家里情况便能好转了,但就是无法踏出第一步。不是他们想穷,而是条件让他们富不起来。那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也没办法都上学。看得我们十分心酸。农村的思想,农村的条件,让那些孩子的一生要在清苦中度过。这份责任应该算在谁的头上呢?
晚上回到学校,校长在家做饭。我们坐一起,喝了几口小酒,然后聊了起来。和校长聊了很久,了解了不少这边情况。校长是个比较性情的人,做事直,有什么说什么。而且当地的条件让他懂得了一分一厘的珍贵,于是平时非常节俭。再想想之前的计划,他给我们的安排与我们自己的安排冲突较多,确实也是他为我们着想,是我们不了解情况而已,比如说我们一开始还想有个晚上住在村民,但经过这一天半的走访了解到,村民家怎会有多余的地方给我们住?那么小的房子,连打地铺的地方都没有。校长说了很多话,学校现在的情况,这个乡的情况等等。我们边聊边做些记录,有些问题听得我们十分心酸。那么多的贫困家庭,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有限的三免一补政策等等。
晚上停电了,又下起了大雨。明天地走访估计会很艰难。

2008年6月8日
早上起来,和田老师,晓爽,小白去赶集。人好多,这是我第一次赶集。又是一个新鲜的体验。
今天一天,我们没分组,六个人一起,老师因为有别的事,没办法一起走,便让两个孩子带着我们走。从断龙坐车去了猛虎州,走了几户人家。然后又接着出发去了业必达。猛虎州的熊金连也陪我们一起走。开始那俩孩子叫黄萍和李亚。李琦最喜欢金连,我挺喜欢李亚的,然后黄平超皮,一路折腾死我了。三个小女孩,一路上我们心里轻松了不少。晓爽牵着小女孩,边走边唱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
今天路非常难走,因为昨天晚上下了大雨,山路上全是泥,加上我们今天选择的路线很远,要往山里走很深,于是开始惨了。路又滑又脏,还有些不知是泥还是屎。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自从李琦开始摔第一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大部队一个接一个的摔,没摔过的,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走着。摔过的,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都脏了,随便走,于是摔得更惨。
在山里走路,除去路面情况,其他都很舒服,风景很好,空气也很好,下过雨后的天空雾蒙蒙的,远处的山都是淡墨色的,往山下看,两排青山间有一条窄窄的小河。
终于到了业必达,这个名字很纠结,还不知道是不是“业必达”这三个字,当地读nie bi da。
到那后,我们看的第一家就让我们流泪了。一个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过日子,孩子的爸妈都出去务工了。其实这家人并不是非常穷,但日子真的过得很苦。老奶奶负担重,而且常年一个人,没人说话,内心十分孤独。见了我们后,话匣子打开便关不住了。说些什么我也听不懂,但说着说着便哭了。哭得很伤心。在那样的情景下,我们也能想象出老奶奶平时生活是怎么过的,大家眼睛不知不觉红了,开始有泪往下流。我抱住老奶奶,让她不要太激动,当时我们心里真的好难受。城里的老人,被子孙们包围着舒坦地过着日子。而这里的老人岁数这么大了,却还要这么操劳,这么孤单。
老奶奶执意要留我们吃饭,虽说我们确实也饿了,但当时最担心的是天黑前走不出去。最后我们还是留下来了。我想老奶奶只是希望我们能多待一会。她切了好安大块腊肉,我赶紧去劝她不用这个,但她还是要做那么多。
我们有几个人在陪孩子们玩耍,有几个在厨房里帮忙生火。最后休息够了。时间也晚了,必须得走了。我们拿出了50元,我也从自己身上掏出了50元给到她手上。她执意不收,被我们劝了很久,终于收下了。这时她另一孙子,在城里念技校的,回来了。然后他送我们出去,临走,老奶奶远远地看着我们直到我们走过一个拐角。
路依然不好走,继续摔。。在路上,金连的爸爸把她接走了,李亚的爸爸跟我们同行了。有大人带路,果然好多了。
我们到达溪龙车那个小寨子时,天已经渐黑了。在那我们又看了三户人家,留下了不少衣服。村民很热情,看着我们显得我们好象是什么很高尚的人,让我们心里有些惭愧。
这三户人家我们走了不短时间,小小的分了一下组,但还是走了好久。我们这组走的那家人,孩子他妈刚去世,孩子有些内向。我把我的一个书包给了他,他终于不用背着以前那个小红袋子上学了,又给他选了几件衣服穿着,他终于露出了笑脸,这让我们心里有点安慰了,孩子他婆婆,一遍又一遍地感谢着我们,让我们有些脸红。
走完后,已经天黑了。幸亏李亚她爸爸还在,于是领着我们走向幸mu`坪,这是我们走访的最后一个村子。
我们在李亚家停下,了解了下他们家的情况。李亚爸爸有三兄弟,另两个还没成家,有一个在外打工,基本没有钱可以寄回来。另一个是聋哑人。李亚爸爸身子很弱,之前肾结石切掉了一个肾。家里一下子负担很重了,缺钱,缺劳动力。农村的家庭真的很脆弱,经不起一点波澜,这几天的走访也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些没有走访的人家,条件可能比我们走访的那些稍微好一点,但同样,如果发生了一点什么小波折,家里情况可能就马上不行了。李亚真是个很懂事很听话的孩子,一天的接触中我们都看出来了,成绩也很好。最后,我们想留50元下来,我把叔叔叫到了一边想给他,他怎么说也不收,他说旁边村子那一家比他们更困难,他说收文具、书本、衣服可以,但钱怎么也不能收。我那时不禁为农村人民的淳朴、厚道而称赞,最后,不管怎样,我们硬把钱塞给了他。
这时,9点多了,因为怕黄平的妈妈着急,我们只能回去了。农村不像城市,9点多应该是我们正热闹的时候,在农村却是万事俱休,一片漆黑。这么晚了,我们也走不回去了,李亚爸爸把我们送到主公路上。然后我们电话通过田老师叫了一辆面包车。坐上车回学校了。
两天半的走访终于结束了,大家暂时都松了一口气,在车上一起唱歌,一直唱到学校。司机也跟我们聊天,开玩笑。
晚上回到寝室,我们把满是泥的衣服裤子鞋子摆到一起,照了张相。忽然佩服自己今天能走这么多路。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尝试。
明天就要回去了,今天早点休息吧。

2008年6月9日
7点起床,吃早饭。有一户村民送给了我们一块腊肉,很大一个猪腿。我们当时很为难,心里很不好受。在这边,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就是一年杀一头猪做成腊肉,从年初吃到年末,这便是荤菜。条件差一点的两年三年才能吃一头猪。而这块腊肉便是这户不知名的村民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荤菜。我们跟学校老师说这个我们不能收,绝对不能收,不然就违反了我们的原则了。但老师又说,这是村民的一点心意,你们不收村民反而会难过。我们心里真的很不好受,坐在那,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决定了,早饭我们切一小块做了吃了,表示我们接受心意。剩下的留给学校,让学校食堂做了给孩子们吃。这样,大家心里都会好受些吧。
今天早上开始赶路回去,中午在古丈县,边城的兔耳请我们吃了顿饭,虽然我们有偷偷地把钱给付了,被她知道后又马上把钱退给了我们执意要她来付,这真的很让我们不好意思。到了吉首,诺囡姐又接到我们,给我们安排好下午休息的地方,晚上请我们吃了饭,又把我们送上了火车。真的很感谢边城爱心的朋友们对我们的帮助。
走访终于结束了。但这个怎么说,只能算是一个开始吧。我们还有好多要做的,我们要让我们走访的结果被大家所知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湘西这边的情况,以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太苦了,只要人们肯给予帮助,他们是可以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的。
这次走访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事,了解了从未了解过的问题,见到了平时难以相信的情况。我们笑了,哭了,开心了,难受了。我们被震撼了。我们不会停止自己的步伐,我们会继续努力。





<二>走访感想
张源 男 走访发动者

躲躲闪闪了好多天
终于要写点什么

记得多年前央视上一个记者问山里孩子一个问题:为啥放羊?
孩子:挣钱
记者:为啥挣钱?
孩子:娶媳妇
记者:为啥娶媳妇?
孩子:生娃
记者:让娃长大干啥?
孩子:放羊

曾经一度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笑话,用短信形式发给兄弟姐妹

后来,看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上也有如此对话 我在稍加改动
得:
一天 一个记者问一个大学生:为啥上学?
大学生:挣钱
记者:挣钱为啥?
大学生:娶媳妇
记者:娶媳妇为啥?
大学生:生孩子
记者:让孩子长大干啥?
大学生:上学

于是 我们这帮大学生笑的哑口无言
一个模式, 两种对象  一种追求
其实我们一直在自嘲

那么大学生是为了什么那?

挣钱为了 买车 买房 显摆?
娶媳妇为了 发泄 派遣寂寞 干家务?

至少人一生只有一次 这样昏昏噩噩得过去
我觉得不值

2008年6月4日,傍晚,我们一行6人,从长沙出发,一路奔向西北,去看看山里娃究竟是怎么说得

2008年6月5日 清晨 湘西自治州古丈县.....

大概只有2,3米宽的乱石路,县级班车不可思议的前行著 ,慢慢的带我们进入深山
从小到大 生在长在平原的我 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深山.

起初校长并不热情,大概因为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去了 把我们也看成一样的人了把
但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这是后话

从4号到8号发生了太多了,我只能找些难忘的谈谈吧 至少为了那些朴实率直生活条件落后的村民吧

6个人分为两组 我们这一组去走访第一家时....
走完进报吾列村的山路,碰到几位30,40岁的中年妇女,她们很稀奇我们这样城里人打扮的年轻人,
的确像看猴一样看我们
她问:你们来干么?(方言)
我们回答:我们是长沙来的大学生,那里的大学生对这边很关注,我们带了些文具,衣物,想捐赠给孩子们...
她很惊异\"长沙\"这两个字,却打断我们说话:你们能帮我们孩子交学费么?
我突然愣在那里了,因为我们的确没凑到多少捐款(时值汶川地震,为湘西的捐款实在筹不到)
我回答:不好意思,我们只是....
她又一次打断我,苦涩的笑:那你们是来玩的了......

只是 我脑子一片空白 只是那一瞬间我在想我这样千里迢迢跑来,到底意义何在?
那么他们为什么觉得我们是来玩的?
难道从长沙来的人们都是来这穷困潦倒的深山吃野味,看风景?
我那一会,真的很痛恨那些城里人,那些假装逍遥的城里人,跑到如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吃吃喝喝,糟蹋一边,开着悍马吉普一溜烟走了,一分钱都不留
其实估计那位村民也没怪我们的意思,只不过民风太率直了,很感谢她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一代都在干什么,我们有能力逍遥,却没能力捐赠......

再讲第二个故事吧....
第二天我们又去了好几个村子,其中一个叫细塔,那里有个细塔水库,(龙乡普遍缺水,没有管道设施,就连在发达的地方,也是舀水洗脸.)所以细塔的灌溉情况要比其他地方好些, 收入自然也高些,但是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一家条件不错的家庭,6口人,爷爷奶奶 父母 哥哥 妹妹
我们捐赠的是这个家庭的小妹妹
小学2年级,考过年级前三名
家里盖了2层水泥小楼,有电视,VCD,2楼有地板....
但是孩子她一直不肯说话,目光呆滞,而奶奶却哭了 爷爷转身走开....
父母在她3岁出来打工 已经6,7年了,其中只回来过2,3次,
仔细一问,得知爸爸和妈妈不在一处打工(可想而知,夫妻两人不在一处打工,意味着什么...)
偶尔父母往家打电话,但是..
但是两个孩子,从来不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
孩子不跟家里人交流,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陪他们在大山中慢慢渡过,朝九晚五.....
而千里之外的广州,深圳,他们的父母又在干什么?
一对没有父爱母爱的孩子,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开始憎恶这风景怡人的大山了.....
它阻隔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
它封闭了几代人的思维
它让走出大山的人一去不复返,让那些人抛下自己的家人,浸入了灯红酒绿,或者无穷无尽的苦工...

原来整天从电视上听说留守儿童的问题,今天,我却真正见到了
没有太多激动,只是酸酸瑟瑟的,何必呢,
那些钱真的比自己孩子还重要么?
但是没有钱,孩子怎么上学?

据校长说,全校700多人,大概有250人左右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如果加上单亲出去打工的不知道又有多少孩子又在苦苦等待....
只不过问到孩子们:想爸爸妈妈么?
他们回答:想....想....想..........
可是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的父母有时连春节都不回家,那熟悉的面孔,生他养他的面孔,孩子们还记的清楚么...

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生在山里,我们父母没有出来打工,我们有个温暖的小窝,我很恋家,我爱我的父母,
妈妈都五十多岁了,有时还叫我宝贝,我在想她能多叫我一天,就是我一天的动力和幸福.
而山里孩子没有爱的苦痛,你我都不曾了解,只能静静的看着,无能为力......

再讲一个故事吧,我心有些累了....
第三天,
星期一,天下起雨,整个山突然朦朦胧胧起来...
本来说今天整理一下,休息一下,
(由于村与村之间不通车,而且是山路,看起来很近两个村子,却要走3个小时左右..)
但是我们又有些不甘心,还有些物资没送出去,有些孩子没去看...
最苦的一天开始了....
我们先去猛虎州,再去也米达,最后去了溪龙车.
从早上9点多出发,晚上9点半左右回去
由于前两天怕物资不够,所以最后一天留下比较多的物资,
记得军训时发的装被子的编织袋么?
一袋衣服,3个书包,还有各自的行囊,还要照顾为我们领路的小孩子....
最苦的不是这些,全都是下雨惹得祸,泥泞的山路,比他*的滑雪还滑,再加上背的东西(见照片)
摔了几个倒,被行李压在下面...
还见到了五步蛇就在脚下...
走夜路的时候,差点踩到跟石头那么大的蛤蟆...
夜晚, 8,9个人(加上孩子,村民),拥着3个手电筒,谨小慎微的走着,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了..
也米达是这天去的最穷最偏的地方,那里有个老奶奶80多岁,去年老伴刚去世了,小孩子的父母出去打工了,
跟我们边说边哭,老人说得是土家话(那里99%以上的人都是土家族,但会说土家话的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了)
老人活了一辈子,到了80多了,按说该享清福,却还要照顾2个孩,下地种田...
只是知道老人一直在说,她一辈子有多苦,从小父母就死了,十几岁就嫁人了...
生在大山中,长在大山中,嫁在大山里,老在大山里...
这时,我在想老婆婆她对大山是什么感觉...
有爱有恨....
可是我们都哭了.....

陪我们走一天路的有一个小姑娘叫李亚...
晚上九点多,她们家是我们走访的最后一家...
本想没她条件没那么差的....
可是.....
一家七八口人,一座老房子,挤在里面,奶奶还在,爷爷前年去世了,李亚父亲兄弟三人,老二哑巴,不会说话....
李亚父亲去年得了肾结石,切了一个肾,三弟看不下去了,出去打工想为家挣些钱,但打工的钱还不够自己....
我们凑出50元想让李亚的父亲接着...
但他说什么都不要:你们还是学生,自己没挣钱.
他说什么都不要......
我在旁边静静呆了好长时间...
最后说:
叔叔,拿着吧,其实这是我们湖大的学生捐的款,我们总不能再带回去吧
其实,叔叔,我有时候想,说句不怎么好听的话,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和李亚都是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生下来什么都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李亚她们什么都没,连学都上不起...
叔叔:总有人会生在山里的..
我:可为什么是他们?老天照顾了我们,我们其实就想帮他们一下......

最后李亚的父亲收下了,默默的收下了,
过了一会他说:我带你们出来吧,到大路上吧,天太晚了

路上,我静静的想:老天给我们的眷恋,我们到底怎么挥霍了,我们不知足的还要弥补,
可是,看看这古丈县的山,断龙乡干涸的水,到底谁该弥补谁.....

不想说了 说了太多了....
可是,晚上回去时,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刚才一个学生家长送来一块腊肉给你们.......

腊肉对山里人意味着什么?
每年春节,每家每户将一头或两头猪作成腊肉,作为这一年的食用肉....
今天他们送来了一个猪大腿....
而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几件衣服,几本书?
这个学生家长不留姓名的走了......
看起来挺像他*的教育片的.....
可是可是,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
我真想说,给我不值,我不是什么伟大的人,无私的人,留给孩子们吧,他们都营养不良了

我不想说了,真不想说了..........

我们这次带去物资:80件左右女装,30件左右男装,74个本子,30本儿童读物,30本杂志,20套较好的文具,捐款350元.

这次断龙乡完小老师给我们列出90人的名单,全是学习好家庭困难的
我们走访了42户人家,大概有20多户留我们吃饭,30户左右家里有重病的病人,5户留我们住下

我从小就讨厌央视倪萍在那里煽情,我老妈一直还哭得特有劲儿,说我不懂,我在一旁笑.....
没想到回来一趟, 我却被自己煽情煽得想哭了...
没想到逃避那么多天, 不敢回想那些天的一幕幕,今天还是全写出来了
我早就告诉自己,我看透了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而且不可一世的不愿意和庸俗的生活混为一谈....
可是,
自己还是被打倒了,被大山打倒了,被纯朴,热情,率直的村民打倒了..
我发现我开始有些热爱平淡的生活了....

照应开头...
要是再有记者问我:为啥上学?
我该怎么说?

我说:
我上学是为了令自己更有实力做一些事情.
记者:哪些事情?
我说:让山里孩子明白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放羊;
让我们大学生明白人活着并不是只是为了挣钱......

不说了,让大家了解我在想什么就好,文章中很可能你会认为我吹毛求疵,夸大事实....
没关系,求同存异,
但大山和孩子还在那里,默默的等待
如果说大山在等待愚公,
那么孩子就是在等待我们.....

好多天憋着没写出来,今天跟大家聊聊,心里舒坦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希望之行-走访湘西(心情小记)
秦白羽 女 走访志愿者
6月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下午去买东西了,本来想得好简单,可是去了才发现现实真的好可怕呢~本以为很轻松就可以搞定的书居然那么贵,而且那些卖书的人态度真的好差呢~太过分了!真令人气愤!不过,好像这个世界真的是好人比较多一点吧!在我和亲爱的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们抱着最后的希望走进了附近最后一家旧书店。功夫不负有心人吧,奇迹真的发生了!书店的老板是一个老爷爷,当他听说我们买的书是捐给孩子们的时,他居然把原价60元左右的书以30元卖给了我们,不仅如此,爷爷还另外送了两本书给我们。我当时真的好感动的说,差一点忍不住哭了出来。看来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__^*) 嘻嘻……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呢~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不过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6月5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怀着激动,好奇和一丝担忧的心情上了火车,因为晕车所以并没有向原本所想的一样玩得很High,总觉得昏昏沉沉的~
虽然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不过就现在而言,真的很不错~毕竟我没有什么不好的预感,所以,一切都会顺利吧!
明天快点到来吧!
  
6月6日 星期五 天气晴
第一天结束了,浑身上下就一个感觉-累呀!不过尽管如此,心里真的很高兴,因为真的很充实~
一天下来虽然辛苦,但是收获很多。记得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女孩儿叫做彭芙蓉,我们去的时候她不在家,当时我以为她出去玩了,可是听她姑姑一说才知道,其实她是去洗衣服了。等了好久,她终于回来了,本来还有些不耐烦,可是当我摸到她那冰凉的小手时,所有的不耐烦都转化成了心疼,心疼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却要做这种大人做的事呢!来之不易的半天假期不是在玩耍中度过,而是在冰凉的水中度过。
这真的很不公平!想想城市里的孩子,如果只有半天的假期,他们一定会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玩儿上,很少会有孩子会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更不用说帮家长做些家务,为家长分担些负担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我们所缺少的!
  
  
6月7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其实我很纳闷,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在做好事,可是却有那么多人不理解我们,误会我们呢!村民,同学,甚至连亲人都是如此。
其实我也知道,单靠我们六个人的力量是做不了什么的,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组织这次活动,并且力求把这次活动搞好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渠道,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受到帮助,能够安心地读书,上学。

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母爱?我们又该如何衡量,怎样去衡量呢?用物质?用金钱?都不是吧!也许一颗真心就足够了!
回想起今天碰到的葛维维,我已经不知道该用何种感受去形容了!维维的爸爸3年前去世了,她的妈妈很快就改嫁了。改嫁也就算了,毕竟是为了生活,可是自那以来她从来没说来看看自己的女儿,一次都没有过。仅仅是在大家的指责下给维维寄了10元钱。
我真的很想知道,难道在她的眼里,她和女儿10几年的亲情与10元钱等价吗?孩子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其实她并不在乎你是否寄钱给她,她只是想见你一面,仅此而已,这都不可以吗?说实话,我不相信没有了女儿你会活的怎么幸福!
虽说我现在说的这些有些偏离主题,可是这却是我现在最想说的话!


6月8日 星期日 阵雨
下雨了,而且感觉还不小,并且好像一时半会儿没有停的打算。
一开始很是心烦,因为自己,也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吧~可是后来突然想到刚来的时候听到乡亲们说的情况(这地方已经旱了好久了,再不下雨庄稼就要完了)时,突然就高兴起来了。是的,我们苦点无所谓,因为这是我们来之前就做好准备的(比如说我身上被马蜂蛰的包),如果可以用我们所吃的苦来换取庄稼的丰收,辛苦一点也值了!

这一路上还真的不是一般的迂回~由于我们今早出发的比较晚,所以我们把一天的物资都背上了,也就导致每个人都是大包小裹的;单单是大包小裹的也可以忍,然而天还下着雨,地面还全是泥什么的,走起来就超级困难了。还好大家的心情都比较好,而且还有金连她们几个在,气氛相当好呢~不过就是有些人摔跤摔得多了点,有点迂回的说~

下午到了田辉家,见到了婆婆,听到了婆婆的倾诉,看到了婆婆那难过的神情,所有的情绪都不受控制地流露了出来。不过我发现,不只是我和亲爱的哭了,那几个男生也哭了。真的,婆婆过的真的好苦,真希望田辉可以好好学习,让婆婆过的幸福一点!

快到晚上了,金连该回家了,她的爸爸来找她了。记得一路上拉着这个可爱的女孩,心里满满的幸福~记得她双手搂着我,笑眯眯地望着我,问我“姐姐,你什么时候还来呀?”我回答道“你希望姐姐什么时候来,姐姐就什么时候来!”当时亲爱的说‘我好假’,其实我也知道那不可能,但是我是真的很想呢~
真的很喜欢金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她的笑容很感染人吧!总让人觉得充满希望,让人觉得世界是那么美好!
金连,姐姐想你了!

  
6月9日 星期一 天气晴
踏上了返程的汽车,心中满是不舍,突然发现这次活动受益最大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我自己,好像突然间长大了许多,学到了许多。
虽然这次旅程结束了,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会继续努力的,已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那就是真正的帮到这些孩子们!


<四>走访日记
马晓爽 女 走访志愿者

2008年6月4日 六个蜗居在城市里之前互不认识的大学生六张去吉首的火车票 几个装有二十份文具 五十四本小笔记本 二十九本小学生读物 四十一本读者之类的杂志 八袋男装 十八袋女装三十一件散装的女装 六个包 九双鞋的大包 这些东西主要是靠同学捐助来的

我们几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院系的城市学生没有以什么组织的名义 没什么钱 也没有得到学校的批条 莽莽撞撞地奔向大山 这也许可以用年轻人的冲动来形容以前有无数的大学生曾经冲动地想去那里看一看 做点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人性和血性 看着屏幕上或者身边生活的贫穷而痛苦的人 我们会哭会内疚会想办法帮助他们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那几分钟上 难过后我们还是得继续自己的生活 觉得自己无力做些什么 记得以前我爸总跟我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跟我讲那些山区里的孩子是怎样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努力拼搏也跟我讲他小时候的生活 我理直气壮地反驳说大家缺的东西不一样 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空虚开始走入另一个病态深渊 那时我
们觉得彼此不可理喻 这次去断龙乡看那些孩子 我不会完全打翻我以前的理论 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已经不经意改变至少我觉得我不会像以前那样不知足和愤世嫉俗 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事情需要被做 那么我会用那些所谓胡思乱想的时间来做一些去帮助那些人 如果那些偏远的山村一直被忽略那些空虚的财富和绝望的贫穷将怎样被调和

2008年6月5日

我们到达吉首市 和边城爱心协会的老师见了面 坐汽车到达断龙乡 一路颠簸不断尘土飞扬 让我想到我的甘肃不同的是这里山清水秀 我一直以为南方的农村再困难也不会困难到哪儿去 因为在我想来 这里毕竟有充足的雨水和茂盛的植被 我对于贫穷的概念只停留在西北漫天黄沙的黄土高原和寸草不生的土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在烈日下耕作却苦苦看不到丰收
而之后发现在这个南方山村居然也存在缺水的现象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半个多月没下雨 对于以水田为主的南方 这是多大的灾难 而后的感受是无论南北 受苦的永远是那些贫穷可怜的人们 他们被隔离在深山内 从早到晚守着那几亩可怜的土地没有希冀也没了绝望

在完小大概收拾了一下 我们在当天下午开始了走访 走访分成两组 我们这组由完小老师带领 前边是三个完小的孩子五年级的项荣和低年级的田铖 田双龙 他们三个走在前边 走得很快 背着那种小的编织袋子 据老师说 那是孩子们的书包

第一个去的是田铖家 房子是那种木板搭成的 很简陋 四壁透风 他的父亲看上去很年迈 开始我们还误以为是田铖的爷爷我们开始说话的时候小田铖一声不响地去炉灶前劈柴 我过去想跟他说说话 山里的孩子都很沉默寡言 只有问的时候他才会偶尔回答两句 他把那些费力劈下来的柴禾塞进炉灶里火生起来了 冒起滚滚的浓烟 我想帮他干点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只能陪他蹲了一会 田铖成绩很不错 我过去拍了几张墙上的奖状 然后留下了一些文具和衣服给田铖

去项荣家的时候有些意外因为我们看到她的家里是那种看上去很坚固的砖瓦房 在这边是很少见的 项荣蹲在池边一声不响地洗碗她的母亲黑瘦矮小 愁眉不展 项荣没有父亲
走进屋的时候才发现这座外表看上去还不错的房子里面空荡荡的 除了两张跟我们这里板凳差不多大的桌子和一个捐赠的小电视就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 据项荣的母亲说这座房子是政府帮着盖的 项荣和她母亲都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因为身体原因 家里的几亩田几乎荒废 收入微薄近乎没有 项荣成绩不怎么好有的时候走着走着就会晕倒 除了一些书和衣服 我们还留了五十块钱给项荣和她妈妈 看着眼前这个沉默的小姑娘我心里很难受


2008年6月6日

今天去了另一个村子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姑娘

我们去她家的时候只见到她爸爸 说她在外边玩耍 她们家情况很差 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 收入一般来自几亩水田烤烟 她爸爸有时候会去附近打点零工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她是个男孩 过了一会她爸爸抱着她从外边进来我们才注意到这是个残疾的女孩 出生的时候由于缺氧导致左腿肌肉萎缩 走路一般要靠同学扶着 右手不怎么灵活 靠左手写字 她看到我们很紧张 一直在冒汗 我们看了她写的日记 她说有时候在学校会有一些调皮的男生欺负她她一直在颤抖和出汗 不知道因为紧张还是什么 我拿纸巾帮她擦了擦汗 看的出来她由于自己的残疾时常自卑害怕 我们跟她说了很多鼓励的话 我希望这些话真的能让她自信一点毕竟自我否定更加可怕

疾病和残疾给这里的人们负上了一个更重的担子 由于钱和医疗设备落后以及观念等问题导致了很多疾病得不到正确及时医治 贫穷 疾病 当这些一起到来的时候这些山里的人还怎样希冀致富 他们还有什么心思向往美好的明天?


下午的时候我们走了很远到达了细塔村 这个村子有个细塔水库 相比走过的几个村子 算是条件比较好的 可是当我们走到梁娟家的时候感到了另一种难过梁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家里有6口人 爷爷奶奶 父母 哥哥 妹妹她们家条件不错 房子是这边少见的二层砖瓦房 梁娟成绩很好 墙上有考试第二名的奖状和羽毛球比赛季军的奖状
可是 我们没有在梁娟的脸上看到一丝笑容 哪怕是一个其他的表情 从我们来她奶奶喊她出来 她就一直木然地看着别的地方眼神游离 偶尔答一句话

她奶奶哭着告诉我们 梁娟父母去广州深圳那边打工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过家 而就算他们回来或者打电话 梁娟也不会喊他们一句“爸爸妈妈”...

我担心梁娟以后怎么办 在爷爷奶奶都无法陪伴的时候 她会不会恨这个世界

这是山里孩子另一种缺失的东西 来自父母的爱 父母因为贫穷离开这里去外面打工 也许这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孩子却在情感上被忽视 她不再同家人交流 大概这是城市的孩子遇到更多的问题


2008年6月8日

这是最艰难的一天 我们六个人提着剩下的所有东西去了猛虎州 也米达 最后去了溪龙车

下着雨 山路很滑 这三个村子之间平均路程都在两个多小时 黄萍和李亚这两个小姑娘跟着我们走了一天 如果没有她们 又听不懂方言 我们这一天可能真的没法走了

也米达是个很偏的村子 我们一路泥泞终于走到了那里 到了田晖家里 田晖是个很懂事的小男孩 成绩很好 他和哥哥还有八十岁的奶奶住在一起
奶奶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土话 说着说着就开始哭 大概在讲述自己一生都在受苦 现在田晖的父母外出打工 她还要种田照顾这两个孩子

奶奶哭了很久 这个地方很偏远平时不会来什么人 她心里很苦很孤独

除了田晖她也没人能说话 我们一直听她讲着

最后我们决定留下来陪老人吃饭 奶奶从厨房拿出来一大块腊肉放到锅里 又淘了足足有半锅米 我

们心里都知道这些东西他们能吃好久 而且这些腊肉都是过年过节才偶尔吃的到的东西....奶奶看着我们吃饭很高兴也许她只希望我们能在这多陪她呆一会...

离开奶奶家的时候天已经要黑了 我们看着手中的东西觉得不甘心 最终决定把剩下的那几家都走完 天全黑了 我们手里只有一个电筒一直下着雨 脚下全部是泥泞 我们不敢看旁边 生怕一不小心就滑下去 我本想拉着黄萍她们怕她们摔跤 没想到最终是我自己摔了好几次

当我们满身泥泞的出现在另一户村民家的时候 他们先是震惊 而后赶紧让我们进屋坐下仿佛我们是多大的英雄 后来有好几位孩子的家长拿着电筒送我们 除了感动 还有惭愧 我们没有做什么 我们受不起他们对我们这样好...




<五>走访感想
李琦 男 走访志愿者
时间:2008年6月6日-6月9日
地点:湘西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
人物:秦白羽,马晓爽,詹杰斯,张源,徐可为,李琦

断龙乡,我们六个大学生的目的地,我们不是去旅游,一切,感觉从一开始便已注定,我们要去调查走访那里的贫困家庭,收集资料,让更多的人知道那,力所能及地改变点什么.

我们住的地方是断龙乡的中心完小,每天我们便是从这里出发,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走访.一天走访结束了,我们便回到这进行调整,为第二天的走访作准备.

我们六个人分成了两组,每组又各有分工,一个负责交流,一个负责拍摄,一个负责记录.我是其中一组中的记录者,记录各家的情况.每到一家,村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都很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当谈到家中情况时,村民们却显得有些无奈,家中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且都在读书,父母在家的,收入来源仅仅只有那一,两亩地和做一些零工,有时候地里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当地很缺水,几乎无水源,若遇到几天不下雨,田里面的作物就会干死.还有一些家庭中只有爷爷和奶奶照顾着几个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一去就杳无音讯,也从不往家里寄钱,所有生活的重担全部都压在了老人的肩上.记得有一天,当时下着小雨,路很泥泞,我们六个人合成一组,带者物资在三个孩子的带领下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一个叫做田辉孩子的家中,当时,我们看到家中只有一个奶奶在家,奶奶在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很高兴,这时候田辉也从田里赶了回来,我们便与奶奶交谈起来,得知奶奶也有八十多岁了,我们了解到田辉的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年多都没回来,家中只有奶奶一个人照顾着田辉,田辉还有一个哥哥在外面读初中寄宿,由于奶奶上了年纪,说的一些话我们也听不懂,在了解完基本情况后,我们给了田辉一套文具和几本书,给了奶奶几件衣服,奶奶先是接过了衣服,好象突然明白了什么,握着我们的手就哭了,边哭还不停地说着些什么,好象是讲她以前生活的困难,眼泪不停地望外流,不管我们怎么劝,怎么说,老人还是在哭,重复说着些什么,我们看着老人哭,却无能为力,大家鼻子都一酸,也哭了.我们也不劝了,只知道握着奶奶的手,听着老人的述说,也许奶奶说出来,哭出来对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心里会好过些,老人太苦了,一个人在深山中这么久,她图什么,什么都不图,只是抗起了不属于她的责任,只想让自己的孙子有饭吃,有书读,再大再多的苦也都忍了.像这样的家庭还有许多,我们并没有一一走到.但无论到哪一家,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每每问及是否爱读书时,他们总会害羞却坚定地点头,他们向往学习,希望靠知识走出他们所生活的大山,为了自己也为了亲人.还有,当地村民身上透露出来的质朴气息,也时常让我们感动.

在离开断龙的前一天晚上,完小的校长带我们去他们家,他住在完小里面的一个两层楼高的派出所,他的妻子亲自为我们做了餐晚饭,校长拿出白酒就给我们倒酒,我们都喝了些,校长说了很多,直到这时我们才真正发现校长是个”性情中人”,他从我们来的那天起便安排老师给我们带路,给我们提供学生的名单,晚上太晚走山路不安全,校长又找车去接我们,是他所做的一切给予了我们这次活动莫大的支持,如果没有校长,我们这次走访就不可能这么顺利.

要离开的那天,我们带着行李和沉甸甸的心情,最后望了一眼这里的人,这里的山,带着一份责任,踏上了回去的路,我们深知仅凭几套文具,几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努力还会继续,我想我们还会回来的.
发表于 2008-7-26 0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有见过这么震撼的帖子了

可是你们只知道他们缺失的,不明白他们富有的。

我生在镇上,长在农村,在城市求学和生存,曾经这样的走访是我的梦想。我转过长沙的无数街头巷尾,郊区几乎去了个遍。没有走出去,是因为,仅仅这些都无法让我消化。

每一个地方都有她的沉淀。

我们怀着目的而去,最远能到达感同身受这个境界。(当然已经很了不起了)

好吧,你晓得,当你决定要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你已经确定他在弱势的地位。强永远不能融入弱,所以,去大山里去穷乡僻壤里支教、工作的那些人们,才显得那么可贵。

深夜里突然有这么些感慨,凌乱不堪。实际上,感谢楼主,你们已经做得很好。
发表于 2008-7-26 09: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是震撼人心——很多事情你不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想想今天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而又有多少人会珍惜?
发表于 2008-7-26 1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关乎。这样的帖子怎能不顶。
曾经自己也关注过,但惭愧的是总以自己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为由而推脱。
你们的行动让我想起了麦田计划。想起了他们在四月份的活动。
脱开感性因素,我希望这样的活动是持续的,长久的。不管是通过自己,还是通过各种爱心组织,让这种爱心长久下去。
可持续爱心。我希望如此。
谢谢你们,祝福孩子们。
发表于 2008-7-26 1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难得。
也无比羡慕有这份心思与实践的勇气。
祝福这些孩子们。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2: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谢谢大家 我们都希望这个事情能真正地做下去 而不仅限于短短三天的走访和简单的捐赠 以后的计划主要是希望以一帮一的形式来帮助那些山里的孩子 比如 如果我们平时从一个月的生活费拿出一百块左右就能很大程度地帮助一个孩子
发表于 2008-7-26 2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一生平安
发表于 2008-7-27 17: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你们还是去了,不过从心里还是欣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快毕业了  一年多没有上望麓自卑
之后的不久再次看到这个帖子觉得羞愧 也怨恨过 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做下去
可现在想想不应该怪任何人 很多年轻人做事都是凭一时的冲动 区别在于做好事还是坏事
毕竟这不是坏事 毕竟我们或多或少的给予了帮助 毕竟有很多客观因素阻拦 毕竟我们尚未经济独立
现在安静下来用这些假设来安慰自己  安慰自己当年的豪言壮语以及失约
我没有回来 也许多年后会回来  等我有了钱 有了钱有了时间 还尚有那份正义与善良的心
只是现在说这些没什么用
只是那些曾经收到许诺的家长孩子会失望吧 可是所有人都在挣扎 挣扎在有形或无形的灾难当中
还有不到一年就要离开湖大了 用这个帖子发个祝愿吧 虽然祝愿不值钱 还是希望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的长大 希望所有好人得到应有的回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12: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我在校时期,也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
但是相信更加实际的是: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多帮助周围的人、一有机会就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6 07:23 , Processed in 0.38315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