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0

[音乐心情] [原创]雪    古尔德  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23: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  古尔德  日记  <br>      <br><br>大雪弥天,雪影离离,如此壮观之雪景在六朝古都难得一见。如同去年那场倾城之雪,冷冷的,漫漠无边,却在人心中升腾起一腔感动。<br><br>喜欢在这样的冰雪盛景里倚窗静望,大雪飘过带来的绝不只是一丝凉意。<br><br>曾经喜欢如李璟那样起身独自“倚阑干”,回首往事“不堪看”。仿佛这雪便是伤情的最佳催化剂,让人无端郁郁。这等天色最适宜看罗米欧与朱丽叶抑或是阿依达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感叹也许永远是年轻人雪中冥想的主题吧。<br><br>而今,寒气扰扰间,心无所向,唯有耳中的琴声玲珑如璎珞。<br>          <br><br>             *       *       *<br>古尔德的手是一双善于编织的手,轻轻地将珠玉嵌入这精巧可人的雪,飘落入心底。雪嵌珠玑,盘落琴瑟,古尔德演绎的戈尔德堡变奏曲向来是那么的冰冷唯美。第一次听便是如此,一张专为几米作品配乐的CD。一次邂逅,可以终生为挚友。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的沉迷戈尔德堡优雅的气质与古尔德迷人的指尖。<br><br>加拿大的小帅哥古尔德并不平易,也不那么讨人喜欢,说实话,我喜欢里赫特更甚,然而古尔德适合一个人孤独向隅时分。古尔德的音乐如同其人,冷浚清朗,孤傲示人,高超的技巧中依偎着的是他对音乐予身俱来的灵气。他不喜欢登台,在众目睽睽中演绎,古尔德认为这样并不能抛洒出十分的热情。他更喜欢一个人封闭起来,用一盆沸水刺激着自己的脚趾,神奇般的将这一切点化为自己的音乐灵动,忘情处,口中喃喃相和答,忘我而音乐浑成,此情此景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有意思的是,在SONY出品的古尔德弹奏巴赫CD中,我仔细听着,其中居然夹杂着古尔德自己的轻轻哼唱,开始我小有一惊,还以为是翻录时出了什么问题。。。但是这毫不影响这张CD的出彩,它依然可以让我忘我,覆盖这一小段人生的所有悲喜。然后,是感叹,感叹自己此生,大概只能永远“听出”这样的境界了。<br><br>古尔德的Bach用德语bach(小溪)来形容最贴切不过,这是一个没有浓妆艳抹的巴赫,是半夜爬起,在里赫特那温情的指尖探询不到的巴赫;是在神童席夫那圆润的指尖寻觅不到的。这是一个本真的巴赫。里赫特的巴赫极为悦耳,温婉和谐怎个舒服了得,我和大众的耳朵一样,受不得这悦耳的诱惑。本真,往往也就成了爱乐者叶公好龙竭力追求的东西。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得到感动,也许,本真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吧。<br><br>古尔德的演绎在一片叫好声中夹杂了不少非议,大概源于其风格并不取悦大众的耳朵,不过没有任何关系,古尔德如同这雪,在他眼里,只有他自己才是最洁白,最唯美的。<br><br><br>ps:戈尔德堡变奏曲用音染重的耳机,如PX100 HD457听不出感觉,一定要用Pure点的,如小四,自然纯真。<br><br>             *       *       *<br>J.S.Bach是属于那种越听越让人着迷的音乐家。与他相见很早,初中时一度着迷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然而后来整整5年就没怎么碰。一直到大学才逐渐向Bach靠拢,相识相知,恨晚。人类直到出现了门德尔松,才发现世上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未被重视发掘的巨大宝藏——巴赫,于是整个人类觉得相识恨晚。<br><br>Bach音乐风格的主流可以用这样一个诗意化的词来形容:绵密隐约。所谓绵密,乃是整个巴洛克音乐所共有的特色,然而像Bach那样将多声部赋调音乐写得如此滴水不漏、撼人心魄的,可谓凤毛麟角。听听他的3架、4架大键琴协奏曲,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哪部不是绵密得淋漓尽致?所谓隐约,Bach的音乐并无具体明确的情感指向,然而,余晖脉脉水悠悠,让人感到意境悠远绵长,仔细咀嚼之下,回味无穷,最是心醉。<br><br>戈尔德堡的第一首,并非绵密,却是隐约,开始的几个小节具有远树含烟般的美。听戈尔德堡与听贝多芬No。28钢琴奏鸣曲慢板,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有着近乎相同的感受,神性的光环在巴赫的这部作品中已经找寻不到,它返回到了巴赫的世俗精神世界,仿若巴赫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来得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们的心灵,也那么容易打动一个热爱生活的人。<br><br>戈尔德堡变奏曲,尤其是第一首,可以看成是巴赫的日记。勃拉姆斯是一位极擅写“日记”的音乐大师,音乐日记便若一个人的心情文字,君不见音乐中家国情仇爱憎,儿女缠绵悱恻,人生豪迈壮志随处可见?但是Bach却很少有这般日记。既便是英国法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这样随心即景而写的作品,也远称不上心情音乐。现代人无论对于文学还是音乐,都越来越倾向于随心随性之作,这也许是Bach的音乐离现代人渐行渐远的原因吧。即使是古典乐迷,喜欢Bach的人也不在多数。于是戈尔德堡变奏曲,这页情感绵密的日记,万端情愫,最是让人遐想,让人唏嘘。<br><br><br>             *       *       *<br><br>关于巴赫的“日记”,我想再谈一些:Cappricio 随想曲 Bwv992 是一部,随想曲预示这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塞尔金弹的巴赫我极少听,总觉得这位大师与巴赫的灵性有太多的无法弥和,姑且认为是我的偏见吧,但这不影响我喜欢他弹的随想曲:开头极为“抓人”,细听之下竟有幽怨呜咽之声,似有无限盼望的意味。浮想之下不禁念起古人诗句,遥想那些望断长江西的苦命女子来。在我的ipod里,Cappricio的前面是Bach的意大利协奏曲的Presto(意大利语:快速,急板),两者对比鲜明,一柔一悍,可是美女海伦和英雄阿格琉斯?闭上眼睛,神游一下,美女与英雄化作地中海岸快意四散的暖风,吹过芃芃草木,吹暖人的心房。<br><br>另一篇“日记”,是琉特琴组曲 Bwv995 中的加沃特 ,现今常见版本一般都是吉他版本,或许更合大众口味,但琉特琴,这一被称作“诗琴”的乐器,它所表现的诗意,是吉他无法模拟的。<br><br><br><br>             *       *       *<br> <br>听音乐最少不了浮想与思索。浮想是件轻松有趣的事,天马行空,任思维神游于时空万象。思索却是另一回事。一曲听完,我时常在想,那些不朽的心灵之于我们的将是什么:悲喜?虔诚?反思?隔世?修性?超脱?抑或仅仅是不断变化程度的心里慰藉?<br>          <br>最近在一篇英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一些宗教作品中所告诉我们的:幸福不是否认苦难和死亡,而是与之共存。”对于共存,贝多芬选择了抗争与蔑视,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莫扎特则用超脱的乐观来包容,包容世上的一切罪恶、不公与欺诈:而巴赫选择了融入,用世俗和宗教的所有悲喜融入。<br><br>那么我们又将是何种态度?<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23:20 , Processed in 0.1089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