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早期欧洲的军队规模不大。尽管一个大国可能会保持一支20万人规模的军队,可是具体到单独的一支军团,人数很少超过5万人。腓特列大帝在霍亨弗里德堡(Hohenfriedberg)战役中曾经指挥过77000人,在布拉格指挥过64000人,可是在余下的战役中他指挥的人数均不超过5万人。相比之下,拿破仑先后7次指挥过10万人以上的军队——分别是:斯摩棱斯克175000人;莱比锡175000人;包岑(BAUTZEN)167000人;瓦格拉姆167000人;格罗斯•戈森(Gross Goschen)160000人;波罗底诺133000;德累斯顿100000人。耶拿会战的时候,尽管分兵,可是其亲自指挥的军队仍有96000人。反法联盟方面也是旗鼓相当,查理大公在瓦格拉姆指挥过13万人;在阿斯彭(Aspen)99000人。库图佐夫在波罗底诺指挥12万人;惠灵顿在西班牙曾指挥过9万人。而且联军经常是合兵共进,莱比锡会战,联军共集中32万5千人对付拿破仑。(原书列举了很多联军的例子,被我省略了一部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及的都是战场范围内的部队数量。例如,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虽说法军12万人,但是分出了3.3万人)下面两图依次为滑铁卢、耶拿会战。本意是想搞些大场面,可是原图较小,大场面的效果不好,还请手头有好图的帮忙补充!
参战人数如此众多,战场范围却碍于武器射程而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波罗底诺战场只有3.5英里(5.6km)见方。滑铁卢之战,双方14万人,400多门火炮全都挤在和波罗底诺差不多大小的地方。惠灵顿的英军在Mont Saint Jean山脊完全展开,正面才3500码(3200米)。因此,指挥官在制高点就可以完全掌握敌我双方的全部动向,经由下级参谋人员骑马传达命令,从而控制己方行动。
下图:拿破仑在指挥战斗
不过,即使骑马,命令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一个在指挥者看来恰当的攻击时机,经过“传达”;“部队调动”等一系列时间间隔,往往会错过那个最佳的机会。所以良好的“时间感”(sense of timing)是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必备的素质。
战场能见度的问题会使情况进一步复杂。最初几次射击过后,黑火药发出的烟雾,夹杂着成千上万的骑兵和步兵扬起的尘土,便形成了所谓的“战争迷雾”(fog of battle)。英军的来复枪兵Harris回忆到:“打了几枪之后,我就被自己制造的烟雾笼罩了,接着我的伙伴们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效果。到最后,我就只能看到我自己枪口的闪光了。”
下图:现代人模拟的英军来复枪兵射击
火力更强的炮兵无疑会产生更多的烟雾。骑乘炮兵上尉Mercer在自己的滑铁卢日记中写道:“在我的发射阵地两侧经过的那些部队,对于我来说,就像月球人一样的神秘”。(I knew no more of than the man in the moon.)
下图:现代人模拟的法军炮兵射击
指挥更大规模部队的军官们在如此环境中,甚至会失去耐性。当惠灵顿命令Harry Smith爵士(英军来复枪部队的指挥官)前进的时候,他不耐烦地回道:“朝哪个方向呢?阁下”。(In which direction, my lord?)
综上所述,拿破仑时代的战争远非历史著作中描述的那样“脉络清晰”、“指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