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0|回复: 14

计算机配件选购技巧(技术帖),交流,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1 13: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本人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章 三大件
CPU

一)究竟是选择AMD还是INTEL的处理器
  在浮点运算能力来看,INTEL的处理器一般只有两个浮点执行单元,而AMD的处理器一般设计了三个并行的浮点执行单元,所以在同档次的处理器当中,AMD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比INTEL的处理器的要好一些。浮点运算能力强,对于游戏应用、三维处理应用方面比较有优势。另外,多媒体指令方面,INTEL开发了SSE指令集,到现在已经发展到SSE3了,而AMD也开发了相应的,跟SSE兼容的增强3D NOW!指令集。相比之下,INTEL的处理器比AMD的在多媒体指令方面稍胜一筹,而且有不少软件都针对SSE进行了优化,因此在多媒体软件及平面处理软件中,相比同档次AMD处理器,INTEL的CPU显得更有优势。另外,选择什么样的CPU,价格更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在性能上,同档次的INTEL处理器整体来说可能比AMD的处理器要有优势一点,不过在价格方面,AMD的处理器绝对占优。
  最终是选择AMD还是INTE的CPU呢?由上面可以了解到,AMD的CPU在三维制作、游戏应用、视频处理等方面相比同档次的INTEL的处理器有优势,而INTEL的CPU则在商业应用、多媒体应用、平面设计方面有优势。

二)INTEL的CPU比AMD的CPU要稳定?
这是一个长期存在消费者当中的一个误区,单从CPU来说,无论是INTEL还是AMD的CPU,只要是正货、在默认频率下工作,基本不存在稳定性的问题。造成电脑不稳定的主要是各方面配件的搭配问题,比如散热器、电源、内存、主板之类都有影响,相反电脑不稳定跟CPU的关系实在太少了。造成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的AMD的老毒龙系列CPU的发热量比较大,如果配的散热器不好,温度一高,很容易造成死机。只要是散热器比较好的话,基本不再存在这个问题了。加上现在由于制造工艺的发展,AMD的CPU的发热量控制的比较好,相比于高频的Pentium4系列来说,总体还要好一些。

三)散装与盒装的区别
  散装和盒装CPU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质量上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说,盒装和散装产品在性能、稳定性以及可超频潜力方面不存在任何差距,主要差别在质保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带散热器。一般而言,盒装CPU的保修期要长一些(通常为三年),而且附带有一只质量较好的散热风扇,而散装CPU一般的质保时间是一年,不带散热器。

本节要求:熟记常用CPU前端总线速度,针脚数量,核心数量,2级缓存大小
     了解常用CPU主频,制造工艺,封装形式,核心名称
参数:http://pdlib.pconline.com.cn/pro ... nd&typeId=20812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 存

一)内存颗粒最重要
首先,颗粒本身品质的好坏对内存模组质量的影响几乎是举足轻重的 。使用名牌大厂的内存颗粒并不一定代表内存模组就是优秀,但采用不知名品牌的内存颗粒显然是不会有出色表现。目前知名的内存颗粒品牌有HY(现代)、Samsung(三星)、Winbond(华邦)、Infineon(英飞凌)、Micron(美光)等。在名牌大厂的FAB里,在严苛的条件(恒温、恒湿,不得断水、断电)下,经过长达数个月的物理、化学、光电反应后,一块合格的晶圆硅片才得以顺利诞生。然后经过严谨细密的高分子切割,只保留效能质量最好的中间精华部分。接着对这些优中选精的“精华”进行封装。接下来原厂会对封装好的颗粒进行严格的测试。在原厂测试中,测试设备按程序需进行完整的测试流程,这段测试流程可以很好地保证颗粒的兼容性(颗粒兼容性决定了内存的兼容性)和耐用性(颗粒耐用性决定了内存的超频能力和使用寿命)。由于芯片级测试设备是非常昂贵的,并且其寿命根据工作时间来计算,通常都以秒为单位。所以测试流程对于生产成本有很大影响。直到测试合格,颗粒才被允许被打上代表着质量和品质的原厂Mark。一些不法商家常常将所谓OEM内存颗粒(来源于上文提到晶元硅片的边角料以及没有通过原厂测试的次级品颗粒)改换原厂标志冒充。我们通过仔细观察颗粒上原厂标志是否清晰、是否有磨过的痕迹来辨别真伪。

二)挑选优质PCB
PCB乃优质内存的根本,我们应当尽量选择更多层数、更厚实的PCB电路板。其实Intel在很早的规范当中,就规定了内存条必须使用6层PCB制造,并且对PCB材质、层间距、敷铜厚度、线路布局参数等等加工工艺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
第二,PCB板上要有尽量多的贴片电阻和电容,尽量厚实的金手指。大家在选购主板的时候都会很在意贴片电阻和电容的数量多少和焊接工艺,同样优质内存模组在贴片电阻和电容的使用上也是丝毫不能懈怠的。
金手指的镀金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以通常采用的化学沉金工艺,一般金层厚度在3~5微米,而优质内存的金层厚度可以达到6~10微米。较厚的金层不易磨损,并且可以提高触点的抗氧化能力,使用寿命更长。

三)品质源于优异的工艺
焊接质量是内存制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廉价的焊料和不合理的焊接工艺会产生大量的虚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逐渐氧化的虚焊焊点就可能产生随机的故障。并且这种故障较难确认,所以一旦发生就会让人有吃了苍蝇的感觉。这种情况多在山寨厂里的“生产线”上生产出的内存上出现。Kingston(金士顿)、Apacer(宇瞻)、Transcend(创建)等知名第三方内存模组原厂(即本身并不生产内存颗粒,只进行后段封装测试的内存产商)都是采用百万美元级别的高速SMT机台,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高效科学地打造内存模组,可以有效的保持内存模组高品质的一贯性。此外第三方内存模组原厂推出的零售产品,都会有防静电的独立包装,以及完整的售后服务。

本节要求:熟记常用内存条针脚数量
     了解常用内存颗粒名称、封装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硬 盘

一)硬盘接口技术
硬盘接口技术和传输速率是不同名但是同样意义的称呼,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接口技术是ATA 100和ATA 133,ATA 100硬盘数据传输理论上可以达到100MB/秒。不过在实际使用当中不管是那个品牌的硬盘都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ATA133技术里面的数据外部传输速率已到了133MB/S,而目前S-ATA的出现,将使之进一步提高。S-ATA 一代的理论速率达150MB/秒,而S-ATA 二代已达300MB/秒。

二)硬盘速度
由于硬盘是整台PC存储系统中最慢的环节,因此我们的内存与CPU很多候都在等待硬盘的操作。毫无疑问,如果硬盘速度提升了,那么系统性能会有不小的上升。决定硬盘速度的最大因素就是转速,因此目前也以7200rpm与5400rpm来区分硬盘的高低端市场。企业级硬盘转速甚至达到10000rpm。

三)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的单碟容量就是指一张硬盘碟片的容量,因为一个硬盘里面通常都有数张碟片的,单碟容量对硬盘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仅次于转速哦!而且单碟容量直接决定了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在硬盘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单碟容量大的比单碟容量小的硬盘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读取更多的文件,因此硬盘的传输速率也会加快。

四)缓存容量
缓存又名 Cache(单位KB或MB)。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的读过程是经过磁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通过缓存的一次次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才一步步地按照PCI总线周期送出去,所以缓存的作用不容小视,缓存的容量与速度可以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

本节要求:熟记常用硬盘接口类型、转速、缓存容量
     了解各种品牌硬盘特色技术、特殊用硬盘性能参数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主板 显卡
主 板

一片做工优秀的主板,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PCB厚实,质感较沉,表面做工光滑,边缘切割整齐,布线清晰规整,CPU插座周围有蛇行走线,板上文字印刷清晰,元件排列整齐,焊点明亮、光滑、整齐。同时,CPU供电部分采用高质量的名牌电解电容,CPU插座、硬盘接口、PCI插槽、内存插槽、电源插座、背部接口等采用名牌接插件。

一)供电相数
    通常我们直观地判断一快主板的好坏,首先会看其用了几相电源供电,一来这是因为CPU是安装在主板上工作的,而CPU在整台电脑中所处的位是相当重要的;二来主板的电源相数也反映了主板厂商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虽然采用多少相电源并不是判断主板做工的唯一标准,但主板CPU供电做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主板。当然,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主板供电模式通常采用两相供电、三相供电、四相供电这几种解决方案。当然,一线大厂诸如华硕,技嘉等为了体现自己强大的研发能力,也会在自己的顶级主板上采用六相,甚至八相电源。多相供电的作用,首先是为了给CPU提供足够的电力,其次是分流,减轻每相回路的负担,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降低了整个供电电路的温度,这些就是多相供电的好处。


两相供电

三相供电

四相供电
 二)电容用料
    除了电源相数,和显卡一样,电容也关系到了一块主板工作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超频,高温等恶劣环境下工作时,电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的稳定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发烧友为了追求极至,将主板上的电解电容全部改为铝壳固态电容的缘故。好的电容能对主板工作,超频的稳定性提供莫大的裨益,相反采用低档劣质电容,不仅会影响主板的稳定性,还存在着爆浆漏液的隐患,直接影响主板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对主板的选择上,对电容的考量应该特别重视!日系大厂在电容制造上居于世界领先单位,在选购主板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电容品牌:
  
Chemicon的KZG和KZJ电容
  
Rubycon的MBZ电容和富士通固态电容(黄色)

使用杂牌电容的后果
常见的几大日系电容品牌:
  Nichicon:Nichicon(音译尼吉康)公司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日本电解电容行业的三大企业之一,在全球电解电容技术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Nichicon产品范围主要是电解电容器。Nichicon电容的防暴纹是“十”字型。
  Sanyo:Sanyo(三洋)在电解电容行业里面的地位,类似三星在数字家电行业里面的地位,其电容的种类和产量,研发技术水准在业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单从性能上看,Sanyo可能并不算最高端的品牌,但是从生产规模、供货能力、品控能力和研发水平综合评判,Sanyo绝对是如今电容行业里的龙头老大。Sanyo普通电解电容的防暴纹是“K”字型。
  Chemicon:Chemicon即日本化工,Chemicon电容外皮上没有标示厂牌,但在电容侧面会著明相应的产品型号,大家在显卡、主板上常见的KZG,KZJ,KZE等系列电容就是Chemicon的产品,该系列电容的防暴纹酷似奔驰汽车的标志,很好判断。
  Panasonic:Panasonic就是大家熟悉的松下,其在电解电容和陶瓷电容上的制造实力很强,高端产品主要以钽固体聚合物电容为主,所以在一般硬件里面使用的很少。松下的Gold(金装电容)电解电容系列很有名,防暴纹是“T”字型,侧面有“M”标记。
  Rubycon:Rubycon即红宝石,是日本三大电容器厂家之一,其主要产品为以铝电解电容、塑胶薄膜电容器为主的各种电容产品。著名的DIY主板品牌升技就曾经在其产品里广泛使用红宝石电容,主要产品有MBZ,MCZ系列电容,品质优异。防暴纹为英文字母“K”字型,侧面注有“Rubycon”字样。

本节要求:熟记常用主板型号、支持的前端总线速度、内存大小和代别、硬盘接口、显卡接口
了解常用主板南北桥芯片组型号、特殊扩展接口及功用、主板选购电容识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显 卡

一)显存容量、位宽和频率
1、 位宽
尽管早期曾有过“显存位宽由128bit降为64bit属缩水”的明确结论,然而当前中端显卡的128bit和256bit显存位宽之争早已不再是“缩水之论”,而是不同“出身”显示核心的取合。X800 GT0、6800GS等蜕化于高端产品的显示核心搭配256bit显存,而其它“正宗”中端显示核心则是清一色的128bit显存。由于显存带宽=显存频率×显存位宽/8,通过实际产品规格对比就可知道,X800 GT0、6800GS等虽然搭配的显存速度较低,但由于256bit的优势,其显存带宽却比普通中端显卡更高。不过高带宽往往对应的是高分辨率和大场景游戏优势,在常规分辨率下高带宽往往无法充分利而成为摆设。因此,对中端显卡来说,128bit的高速显存目前已经够用而且表现出色。
2、显存容量
常常在市场上听到商家对消费者吹嘘256MB已成显卡标配,是这样吗?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偏颇。256MB显存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目前很多3D游戏越来越注重大场景、多重材质,显存需保存的数据越来越多,显存过小将频繁调用其它存储器(如内存、磁盘等),导致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高分辨率的高清视频以及微软未来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也对显存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来看,128MB显存仍有相当实力,尤其是搭配高速GDDR3显存、显示核心性能较强的显卡,利用高速显存可弥补容量较小的劣势。同时也应看到,部分具有256MB显存的显卡其显存速度较慢,造成带宽和效率较低,更有甚者部分显卡即使具备256MB显存,但本身性能仍无法胜任高分辨率下的游戏,大容量显存成了摆设。
3、频率
显存速度对显卡带宽的提升不言而喻,目前中端显卡中除了某些产品外,基本都采用GDDR2或GDDR3,其中GDDR3的频率提升潜力更大。因此,在同价位同类型显卡中,频率更高的GDDR3显存无疑是首选。
由于成本限制,一块显卡的显存往往不能满足容量、位宽和频率同时“三高”,需有所取合。总的来说,对中端显卡中处理能力较强的显示核心,应重点考虑显存位宽高、显存容量大的产品,这样对大型高画质游戏、高分辨率视频播放大有裨益。而定位较低的显示核心,往往在实际选择时遇到同价位的两种设计:一种使用128MB的高速显存,一种是256MB低速显存(两种位宽相同),此时应首选前者,高速显存能大大弥补容量的不足,在低分辨率和普通应用中占有明显优势。

二)公版和非公版
1、散热设计
  在定位较高的显卡中,对公版和非公版的散热设计基本都不遗余力,铜鳍片+滚珠大风扇的设计再配合热管,足以保证散热无忧。而在定位较低的显卡中,非公版显卡的散热系统比较多样化,较好的是采用热管+散热片+小型风扇设计以及采用超频三等品牌的压固工艺散热器,这两种散热设计较均衡地考虑了噪音和散热的平衡,使用寿命也较长。相比之下,这一档次显卡的公版设计比较单一,通常与大部分非公版显卡一样,采用普通散热片+滚珠或含油风扇设计,噪音相对较大。
显卡供电设计

在低端7300GS显卡上常常看到这种普通散热设计

公版设计的高端显卡通常采用核心,显存一体化散热器
2、供电设计
相对而言,公版的供电设计相对于非公版更可靠,其贴片元件较多,电容多为名牌(如三洋)聚合物电容,显示核心、显存等采用两相或三相供电设计。而非公版则多采用红宝石电解电容和直立式电感,用料较节省,PCB看上去比较“干净”,体现了“够用就好”的原则。不过在7600GS、6800GS等显卡中,有的非公版设计比较下工夫,较公版有过之而无不及。
3、PCB、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一般来说,超频版显卡PCB层数要求较高,应在6层及以上,但部分非公版显卡仍采用4层PCB设计,对显卡稳定性不利。与2D品质密切相关的低通滤波电路方面,非公版显卡设计通常较差,元件省略较多。
   综上所述,选购显卡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拘泥于公版和非公版的名号。非公版的设计有的是为了产品普及,有的则是为了超频玩家,设计出发点不同,产品自然也不一样。而公版设计往往比较保守和严谨,但细想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4、对高清解码的硬件支持
   高清视频播放已成为玩家的另一应用乐趣,一款显卡是否支持高清视频的硬件解码(H.264及WM V9视频解码)便成为这类玩家首先考虑的因素。从ATI X1000系列显卡开始,它们均支持ATI AVIVO技术,可通过VPU对H.264编码视频进行硬件解码,从而有效降低CPU占用率,提高播放流畅度。NVIDIA的7系列全部硬件支持H.264及wMV9视频解码。6系列则比较复杂,即便是相同的核心,基于PCI-E与AGP接口的产品对高清解码的支持也有所区别,如AGP接口的6800全系列显卡均不支持H.264硬件解码,而PCI-E接口则除了6800U和6800GT外均支持。此外,希望在大屏幕电视上欣赏电脑中高清视频的用户还需要留意显卡是否能提供分量输出功能或转接头。

本节要求:熟记常用显卡型号及对应的内核参数、渲染管线数量、接口类型、显存类型
     了解常用显卡GPU核心名称、输出接口类型和数量、核心及显存频率、显存封装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显示器 机电

荧 光 屏 显 示 器(CRT)

一)显示器的聚焦能力
  测试显示器聚焦能力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打开一个文本文件,来观察字体是否清晰,字体笔划是否细腻以及文字边缘是否锐利。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目前中低档CRT显示器很多都存在聚焦不实的问题,有些能够通过调节显示器较好地解决,而有些则总是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长时间在聚焦不实的显示器前工作,很快就会造成双眼疲劳,甚至造成近视等不良后果。所以,在购买显示器时一定要注意显示器聚焦是否优秀,毕竟眼睛是很重要的。

二)显示器的会聚能力
  我们可以在DOS窗口观察闪烁白色字符的边缘是否出现红色或偏蓝色的色晕,一般的家用显示器都会有这种现象。会聚问题往往会困扰一些专业图形设计用户,但是就现阶段技术来说,想要完全解决会聚问题似乎还比较困难,只能在选购显示器时注意挑选色晕相对较弱的产品。

三)观察显示器是否有呼吸效应
  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刚刚设定好的显示器今天开机时四周突然多了一圈约1厘米的黑边,使用约半小时之后桌面又重新充满整个屏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效应了。呼吸效应与厂家的技术工艺是分不开的,如果生产厂家设计的相关控制电路不够先进,就很容易出现呼吸效应。当然,一些知名大厂的产品在这避免呼吸效应上做得要更出色一些。

四)显示器的色彩是否均匀
  检查显示色彩是否均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桌面背景设为纯白,观察屏幕各个位置白色的纯度是否一致,有没有明显的色斑。色彩均匀性同样对专业用户比较重要,一般用户基本可以忽略这种现象,因为目前几乎所有的显示器都存在色彩均匀性的问题。

五)显示器是否有磁化现象
  无论是地球磁场、大功率电器,还是无线通讯设备都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如果显示器没有很好的屏蔽磁场的性能,很容易就会被磁化,在屏幕上有大块色斑产生。如果是一台新显示器出现被磁化问题,经销商处一般会备有消磁棒可以消磁。

六)显示器的失真现象的程度
  在挑选显示器时,线形失真和非线形失真往往比较容易被忽略。简单来讲,线形失真就是线条不直,而非线形失真就是表格不匀(每个单元格大小不一样或形状不同),这两种失真无疑会影响显示效果。通过显示器自带的调节功能应该可以修正一下。实际上大多数显示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线形失真与非线形失真,且通过调节也无法完全消除。

七)显示器的调节系统 
一台显示器如果没有设计合理的OSD调节系统,那么在使用中就要增添很多麻烦。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设计合理的调节菜单一般应该使用中文显示,并提供完善的调节项。除屏幕大小、位置调节之外还应有失真、变形、色温调节等众多调节选项。同时还应有设计完善的调节按钮。这样在日后使用中才会比较方便地对显示器进行调节

本节要求:熟记CRT显示器各项性能指标,知道实际选购操作技巧
     了解各名牌显示器特殊性能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液 晶 显 示 器(LCD)

一)DVI和VGA 液晶显示器信号接口
  VGA的英文全称是Video Graphic Array,即显示绘图阵列。VGA接口就是显卡上输出模拟信号的接口,也叫D-Sub接口。VGA在模拟显示设备,如模拟CRT显示器,信号被直接送到相应的处理电路,驱动控制显像管生成图像。而对于LCD、DLP等数字显示设备,显示设备中需配置相应的A/D(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在经过D/A和A/D2次转换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图像细节的损失。VGA接口应用于CRT显示器无可厚非,但用于连接液晶之类的显示设备,则转换过程的图像损失会使显示效果略微下降。
DVI全称为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分为DVI-A、DVI-D和DVI-I,它是以Silicon Image公司的PanalLink接口技术为基础,基于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电子协议作为基本电气连接。TMDS是一种微分信号机制,可以将象素数据编码,并通过串行连接传递。显卡产生的数字信号由发送器按照TMDS协议编码后通过TMDS通道发送给接收器,经过解码送给数字显示设备。一个DVI显示系统包括一个传送器和一个接收器。传送器是信号的来源,可以内建在显卡芯片中,也可以以附加芯片的形式出现在显卡PCB上;而接收器则是显示器上的一块电路,它可以接受数字信号,将其解码并传递到数字显示电路中,通过这两者,显卡发出的信号成为显示器上的图象。
  DVI与VGA接口相比,主要具备两大优势,一是速度快。DVI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数字图像信息不需经过任何转换,就会直接被传送到显示设备上,因此减少了数字→模拟→数字繁琐的转换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它的速度更快,有效消除拖影现象,而且使用DVI进行数据传输,信号没有衰减,色彩更纯净,更逼真。
  二是画面更加清晰。计算机内部传输的是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使用VGA接口连接液晶显示器的话就需要先把信号通过显卡中的D/A(数字/模拟)转换器转变为R、G、B三原色信号和行、场同步信号,这些信号通过模拟信号线传输到液晶内部还需要相应的A/D(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模拟信号再一次转变成数字信号才能在液晶上显示出图像来。在上述的D/A、A/D转换和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号的损失和受到干扰,导致图像出现失真甚至显示错误,而DVI接口无需进行这些转换,避免了信号的损失,使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VGA接口用在CRT显示器上是无可厚非的,也不会对图像造成影响。而如果在液晶显示器上,VGA模拟信号对图像的影响就比较大。虽然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许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差距,但在播放高清影片、玩大型游戏时,这样的差距就比较明显了。从市价来看,带VGA与DVI双接口的液晶显示器比仅提供VGA接口的产品便宜在百元左右,对显示器而言,差距并不算大,如果想得到更好的图像表现,那么一款带DVI数字接口的显示器是我们必选产品,因此小编建议大家在购买时考虑带VGA与DVI双接口的产品。如图:

二)真彩液晶面板
  由于各大显示器制造商采用的液晶面板不同,从液晶显示器上市开始销售起,就存在着16.2M色与16.7色真彩显示两种不同的概念。某些品牌的显示器厂商经常大夸其使用了16.7M的真彩面板,来吸引用户的眼球,抬高产品的卖点。
  所谓6BIT(16.2M)的色彩范围所采用TN面板,其最大发色数最多位为262144(R/G/B各64色),也就是说每个通道上只能显示64(2的6次方=64)级灰阶,那么我们就称其为6bit面板,也就是伪真彩面板,目前中低端机型中所采用的液晶面板基本为TN面板。
  所谓8BIT(16.7M)的色彩范围所采用的VA(MVA或者PVA)和各种IPS面板,则能够实现24BIT色即1677万色(R/G/B各256色),也就是说每个色彩通道上能显示256(2的8次方=256)级灰阶,我们就称其为8bit面板,这也就是真彩面板。
  对于16.2M的TN面板,通过技术抖动手段,能够实现16.7的色彩,品牌大厂的产品一般都会注明面板的型号和色彩。另外现在某些一线大厂已经将TN面板升级至TN2,并通过各种色彩强技术,如三星的魔镜和LG的复真芯片技术,使16.2M面板的色彩表现接近于16.7M色面板,在物理上6bit面板能显示的262144色彩,但仍然不到8bit面板1677万色的2%,即使使用再高的技术与不可能与16.7M面板相比拟。
  在可视角度方面,采用VA面板的16.7M显示器基本都能够轻松的实现水平/垂直均为178度的可视角度,而采用TN面板16.2M的液晶产品,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真正的可视角度也就在140度左右,绝不可能与16.7M色面板相比拟。
  虽然采用16.7M色面板的液晶显示器优势确实明显,但价格上看,高出16.2M色面板几千元的价格让我们面对这些产品只能望而却步。
  在液晶显示器刚刚诞生之初,大力宣传16.7M色面板是商家所惯用的一种手法,也许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采用16.7M色真彩面板的显示器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卖点,很多用户对于采用16.2M的TN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的态度是多少带有一些鄙视,认为色彩表现能力不行,其实随着TN面板的不断改良,无论在对比度还是亮度,都有不少的提高,显示效果也随之提升,单纯在肉眼的观察下,很难分辨出16.2M色彩和16.7M色彩的区别,因此,笔者建议消费者不用迷信16.7M色彩,相对来说,采用TN面板的液晶显示器,在性价比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也更容易实现更快的响应时间,是入门级液晶显示器的不错选择,而采用VA面板或者IPS面板的显示器,通常价格比较高,至于如何选择,则是见仁见智了。

三)响应时间
  相信用户在购买液晶显示器时最看重的一项参数便是响应时间。自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达到8ms之后,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这一技术参数但慢慢的淡化了。的确,8ms响应时间的液晶显示器满足我们日常的工作娱乐要求已经足够了,如果非要追求极速,即便是当前采用1ms的液晶产品,相信在玩大型的游戏时也能够感觉到拖影的现象,这也液晶显示器的“软肋”。

  所谓的响应时间就是指像素变换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拿具备8ms响应时间的液晶晃示波器在来讲,也就是指像素变换一次的时间是8ms,则一秒钟内可以切换的画面数值为1000/8=125,这一数值远大于人类所能感知的60fps的最高识别率,所以当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达到8ms后,就能够满足我们普通用户的大部分需求了。
  ISO(ISO13406-2)对响应时间的规定是:当一个像素电从白色转为黑色,电极电压从0变为最大值,即最大电压激励状态下,液晶分子迅速转换到新的位置,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被称为上升时间段。当一个像素由黑转白,像素所加电压切断,液晶分子迅速回到加电前位置,这一过程称为下降时间。整个响应时间过程就是由上升时间加上下降时间获得的数值。

  但是,实际上这个规定只考虑了用时最短的像素黑白黑极端切换的时间,在衡量实际使用时出现最多的灰阶切换时没有太多指导价值。像素整个响应定义只占到了整个像素上升或是下降过程的80%的时间,按照ISO的定义所谓白色即指10%灰度,黑色指90%灰度,其余20%的时 间被忽略了。ISO这样定义的初衷不难理解,因为对于液晶分子来说,加电起动和最后稳定这两个阶段是费时的,两头20%的灰度转化的过程有 可能超过ISO响应时间定义本身所占时间,那如果省去这20%就可以大大的美化指标,但这显然对于消费者是不公正的。
  当然ISO定义的缺陷还不止如此,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忽略了色彩变化时——即不同灰度切换的时间,这也是我们日常使用显示器是最多的显示状况。从液晶的显示原理来说,当一像素从较浅灰度转变为较深灰度时,其加在像素两端电极电压也响应加强。但是和ISO规范中定义的黑白黑切换的最大激励电压相比,在灰度切换时相应的施加电压要低得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分子反转响应的速度也会变慢。同理,当色阶从较深灰阶到浅灰阶转变时,过程相反,不过此时浅色灰阶对应的电极电压也不为零,相应的电压差激励效果也会变差,下降沿时间也会变长。
  从上面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采用灰阶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在响应时间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纵观目前市场,采用灰阶技术的产品还真不少,不过仍然有不少用户反映即使买了灰阶显示器,在玩某些游戏时仍然有拖影现象,当然这些朋友对显示器的要求比较高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很难发现的。这里,小编认为,目前市场中8ms响应时间产品已经是主流,像5ms、4ms甚至2ms的产品,响应时间对于我们普通用户已经不再重要,如果你是超级游戏玩家,那么不妨多多重视一下响应时间,普通的用户选择时8ms的产品足矣,并且价格便宜,性价比更高。
  
四)LCD液晶显示器不是越亮越好
  亮度就是显示器在呈现画面时所发出的光线强度,一般的单位是nit(烛光/每平方公尺)。一般来,高亮度的画面会让使用者看的比较清楚,眼睛比较舒服,但因为LCD是利用背光模块来发光,所以在亮度上比不上CRT,不过近来厂商运用各种技术作了改进。
较为高级的机种在调整亮度时会自动的增加或减少色彩饱和度使得色彩的表现,不因为亮度不同而有太大的失真,这个技术的困难度相当高,所以特别提醒要购买亮度规格超过400cd/m2以上且需要使用到这样亮度的朋友,务必当场确认色彩饱和度的真实变化。
亮度和对比度是对画面质量影响最显著的两项指标,通常在产品规格中都会标示。目前大多数液晶显示器亮度都为250流明,也有一些顶级产品达到500流明。对比度则是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值的对比值,对比度越高,图像越清晰。但对比度高到某一个程度,颜色的纯真就会出现问题。   亮度与对比度要搭配得恰到好处,才能够呈现美观的画质。一般来说,品质较佳的显示器都具有智慧的功能,能够自动调节图像,使亮度和对比度同时达到最佳值。

五)安规要认TCO 03

  如果想要比较客观的标准,可以选择有通过规格认证的产品。TCO development是常见的认证,TCO95、TCO99是以前屏幕几乎都会通过的认证,而TCO 03则是最新针对LCD所制定的认证标准,通过TCO03认证的LCD在质量上有一定的保障。
  TCO 03规定15、16寸的LCD分辨率必须在1024×768以上,17—19寸要在1280×1024以上、21寸则要在1600×1200以上。亮度不能太低,至少要在150cd/m2,而且要平均,最亮和最暗的比不可超过1.5:1、在水平30度范围内则不能超过1.7:1。电力也有限制,在最低待机模式下电力最大不可以消耗超过5W,还有至少要能垂直调整屏幕到20度以上方向操作。
  要想真正认清所购产品的TCO 03认证的真实性,登陆TCO官方网站查询认证信息是最保险的方法之一。在这个网站上有大量关于TCO认证的信息,对大家最有价值的便是其中的认证数据库(Certification Data Base)。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不妨去查询一下。

六)OSD按键是否顺手

  在购买前多去体验一下按键的手感,包括键程、弹性以及软硬等等,从综合的角度去判定OSD按键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另外有心的用户不妨也注意一下显示器OSD菜单是否设计合理,毕竟一个缺乏人性化的OSD菜单会为你在日后的调控中平添许多麻烦。相反,如果菜单的设计符合人性化要求,那么也会让你的调控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七)是否提供坏点亮点保证
液晶面板最常见的瑕疵是“坏点”,所谓“坏点”就是指液晶面板上的那些不能产生颜色变化的像素点。根据坏点数量的多少,液晶面板分为A、B、C三个等级,通常坏点数量在5个以内的液晶面板为A级,坏点数量在5个到10个之间的属于B级,坏点数量在10个以上则属于C级面板。原则上只有A级面板适合制造液晶显示器,但是也往往有一些杂牌显示器厂商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采用B级面板甚至C级面板生产显示器。因此,用户在选购液晶显示器时需要对面板品质多加关注。   选购经验:用户在选购液晶显示器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检查出面板上的“坏点”:将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调到最大让显示器成全白的画面,然后再将亮度和对比度调到最小让显示器成全黑的画面,就能很容易地找出无法显示颜色的坏点。对于经验不足的用户而言,最放心的办法就是选择一线厂商生产的名牌产品,像LG、三星、飞利浦这样的显示器厂商,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几家液晶面板供应商,他们的液晶显示器产品在面板质量方面自然更值得信赖。

本节要求:熟记LCD显示器各项性能指标,知道实际选购操作技巧
     了解各名牌显示器特殊性能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 箱  电 源

一)电源
电源如何选购,除了众所周知的额定功率、最大功率之外,还有以下一些要考虑的地方
1、  是否省电。
省电与否,和电源的转换效率有关。效率越高越省电。ATX规范越新,电源转换效率越高。ATX2.2>2.0>1.3,主动PFC电路是给电厂节省了电能,而并没有真正给用户节省。
转换效率就是输出功率除以输入功率的百分比,它是电源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由于电源在工作时有部分电量转换成热量损耗掉了,因此电源必须尽量减少热量也即电量的损耗。旧版1.3的电源要求满载下最小转换效率为70%。2.0版更是将推荐转换效率提高到80%。下面我们来看一份数据:
项目  电源1  电源2
消耗功率①  200W  200W
转换效率②  70%  82%
输入功率
③=②/①   285.7W  243.9
无效损耗
④=③-①  85.7W  43.9W
100台一年浪费(每天开机8小时)
⑤=④*8*365*100/1000  25024.4度  12818.8度
100台PC一年节约电量  12205.6度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个同样消耗功率为200W的电源,由于转换效率差异,工作时所损耗的功率也不同,转换效率越高,则损耗的功率(电量)就越少,假设100台转换效率为82%的电源,每天运作8小时,那么一年下来要比转换效率仅有70%的另一款产品节省多达10000多度电,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在全球能源紧缺的情况下,节省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重视,所以不断提高电源的转换效率将是日后的发展趋势。
最新的ATX 12V 2.2规范中Intel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的转换效率。对于一款电源来讲虽然PFC电路对其转换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电源内部的整体设计将会更多的影响转换效率。转换效率与PFC电路并没有直接关系,电源内部设计的合理性与用料的档次才决定了转换效率的高低。
PFC作为决定电源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分为主动PFC与被动PFC。前者带来的是更高的功率因数但成本也会有很大的增加,后者虽然价格低廉但功率因数也会有所下降。不过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看出,当同为250W损耗时同样采用被动PFC的350W电源在转换效率上要比被动PFC的300W好了不少。
主动PFC电路本身损耗的电能比起被动PFC电路更高,从而直接降低了电源的转换效率,因为有更多的电能并没有被实际负载利用上。PFC电路所调节的功率因数,是给电厂节省了电能,而并没有真正给用户节省。

2、电源散热设计及噪音
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是大风车式,和世纪之星专有的350W以下的直吹式。比较著名的全汉绿宝,就属于大风车式散热设计。所有风冷散热,同转速下大扇叶的风量大于小扇叶,散热更好。而噪声和转速有关,为了减轻噪声,就要降转速,同时还要保证散热效果,就得选取大扇叶。磐石400为什么噪声大,就是因为8CM扇叶太小,为了散热不得不加大转速。冷静王至尊为什么噪声小,因为用的14CM扇,不需要很高转速就能达到散热要求。
电源的主要散热形式:




后吸前排式  前排式  大风车(下吸式)


无风扇被动散热
水冷散热
下吸前排式  直吹式  
  基于散热效果和成本因素,一般市售电源产品都采用风冷散热设计,其中前排式和大风车散热形式最为常见。前排式设计具有技术成熟、预留给电源内部其他元件空间较大,运用广泛等优势。但缺点是风扇设计靠外,产生噪音较大、对于机箱内部散热帮助较小;大风车散热主要采用了12CM的大风扇,优点是噪音低、能够帮助机箱整体散热,但一般风扇转速低,容易形成散热死角或将热量堆积到电路板底部;下吸前排式设计主要集合了上两种散热形式,它的散热性能好、有利于机箱整体散热,但缺点是噪音较大、电源内部设计复杂;后吸前排式设计使用两个平行对流的风扇,具有电源内部散热性能良好,方便电源在功率上的提高等优势,但缺点是工作噪音较大,电源体积较其它散热结构电源要大一些;最后直吹式形式在是世纪之星电源产品的专利设计,它对于电源内部散热性能良好,工作噪音较低,且成本较低,但是在350W以上的高端电源上散热效果欠佳。
  风冷散热设计,必然会产生一定噪音,PC电源的主要噪音来源于电源的散热风,要想散热效果越佳,噪音就会越大,但是静音环境也是很多用户所重视的地方,所以为了使散热效能和静音之间得到平衡,一般较好的电源都带有智能温控电路,主要是通过热敏电阻实现的,当电源开始工作时,风扇供电电压为7V,当电源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电压逐渐增加,风扇转速也提高。这样就可以保持机壳内温度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负载很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静音效果。负载很大时,能保证良好的散热。

电源散热(一) - 从传统排风式到现在流行大风车散热
   什么是电源的散热方式?说到这里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下电源的散热发展。当微型电脑最初期发展时,作为电脑的动力之源,电源的设计非常重要,当时也只是由IBM此类的大公司所垄断,因为电源的设计成本非常高,没有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一般的厂商很少能迈入这个门槛。为了电脑更普及更便宜,Intel开始制订一种电源的标准和生产的规范(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公版),只要按这种要求生产出来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再承担研发上的费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单风扇结构的两种散热方式。
● 传统的排风式散热
Intel的传统的电源散热标准提出的就是这种散热方式,它主要是由一个8cm规格风扇将机箱和电源内部的热量带到机箱外。在P4问世之前,由于电脑整体的发热量比较小,这种散热方式没有出现机箱内部和电源内部发热量大而引起的散热矛盾。而P4问世以后,随着硬件功率的整体提高,电脑整机的散热和电源的散热都逐渐矛盾锐化,单纯依赖传统的排风式电源散热已经无法保证系统的散热平衡,除了在机箱尾部加上排风风扇以外,人们开始考虑使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种散热矛盾。
一部分厂商试图提高风扇的转速,从而加大电源的散热效果,但由此而带来的噪音和风扇寿命问题却让这种散热方式举步为艰,人们很需要一种能彻底解决噪音和散热平衡的散热方式,Intel此时开始提出大风车散热技术。
● 大风车散热技术
大风车散热技术是在电源的一个底面上加上一个12cm规格的风扇,工作时大风扇将从机箱内带来的风吹向电源内部的元器件,然后通过电源内部产生的压力将热量挤压出去。这种技术看起来相当完美,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一方面大规格的风扇转速不高就可以带来更大风量,另一方面转速的降低也减小电源的噪音。也因此,新一代的电源纷纷采用了这种散热技术,甚至有的电源采用了静音效果更好的14cm超大风扇!

电源散热(二) - 更为高端的双风扇散热方式
双风扇结构也是电源常见的散热方式,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前后两个风扇的后吹前排式散热方式,一种是下吸前排式散热方式。
● 后吹前排式散热方式
后吹前排式散热方式应用在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服务器上较多,它比传统地排风式多了一个向电源内部吹风的风扇。这种结构散热性能不错,但这种结构由于采用了两个8cm规格的风扇,因而噪音比较大,不适合家庭或办公使用。
● 下吸前排式散热方式
这种散热方式应用也比较广泛,其散热的方法是先由电源一个底面的风扇从机箱内向电源内部吹风,然后由一个换气风扇将其热量带走,从而保证电源内部的散热。这种散热方式也比较依赖向外排风的风扇,另外两个风扇的噪音也比较大。

电源散热(三) - 堪称传奇故事的世纪之星直吹式
从外观上看它可能不存在任何神奇之处,它仅仅是从排风的位置移到了对面,由对电源抽风变成了向电源内部吹风。仅仅这么小的的变化就能让电源发生散热技术革命?也不只是您,即便在做试验之前的众多技术编辑,也无法理解这个变化会有多大。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位置的转移使得风扇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我们用这种比喻您可能会理解:向外排风的风扇有些像房间内的排风扇,它只能让房间内部的温度和室外保持一致;而向内吹风的风扇虽然在风量上和排风风扇一样,但就像电风扇一样,直吹能使人感到凉爽!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直吹式散热方法与其它散热方式相比也有更多优势:
  散热迅速、噪音低;
  能有效的降低机箱内部的温度;
  能提高电源器件的散热效率,有效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
  能够避免电源内部形成滞留热空气,延缓散热;
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无须消费者增加投入。
从实用的角度上讲,直吹式散热方法已经超过了大风车的散热方式:
  有效形成内部高风压强扩散气流,迅速带走内部热量,与传统散热方式相比,电源内部发热器件发热温度至少降低6℃~8℃;  
  电源散热片的温度也可同时降低10℃~15℃,明显改善电脑运行环境,散热性能更优越;
  通过风扇在电源内部位置的科学化安排,静音的效果明显,噪音降至25分贝以下。通过提高电源器件的散热效率,有效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   
  有利于加大其风扇的出风量,在对电源内部温度散热的同时,也可最大限度的抽走机箱 内的热量,降低机箱内的温度5℃-8℃。
  相对大风车电源来说,直吹式散热在机箱顶部的温度要比大风车电源效果好的多(温差达6度之多)!因此在散热上更有优势,另外在测试的过程中还分别针对电源内部的电容、发热量较大MOS管进行了测试,直吹式也要好于大风车电源。我们问起原因,世纪之星的工程师谈到,由于大风车电源在向内部吹风的时候风速较慢,没有较大的气流,因此在向外挤压热量时显得较为被动,导致电源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能立即导出,而直吹式强大的气流不存在这种问题。

二)机箱
1、制作材料
  好的机箱钢板厚度至少应在一毫米以上,并且板材应该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镀锌钢板,它的优点是能够防静电。此外,镀锌钢板还有不易生锈、耐指纹等优点,这些都是普通的不锈钢板没有的特点。这里提供一个选购机箱的小窍门:在选择时用试重量的方法来辨别机箱用料的好坏。用料实在的机箱因为采用的钢板更厚实,所以一般都比较重,掂起来沉沉的;而一些重量很轻的机箱大多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产品。因此大家在选购时一定要挑重的买。在用料方面还有一点特别需要说明,就是机箱的制作用塑料。目前市场上的比较好的机箱面板普遍采用A BS材料注塑,这样的产品柔韧性好,不易老化变色,能够长期使用。而有一些厂家为了节省成本,用普通的塑料代替,这样的机箱在外观上与好的机箱区别并不大,但是实际效果就差强人意了,所以选购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另外机箱左右两边的外壳(钢板)也是机箱外面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在选购时要注意钢板上的烤漆的颜色,不能与面板相差太大,否则会严重影响整体视觉效果。工艺比较好的机箱钢板用指甲划不出明显痕迹,而次品则能够划出明显的裂痕,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来鉴别钢板上烤漆的好坏。制作工艺机箱的制作工艺同样很值得注意,一些看起来很细微的设计,往往对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以前我们拆卸机箱的时候,人人手里都少不了必备的螺丝刀。不过这种时代已经远远的过去了,现在的机箱全身上下也就几个螺丝有的干脆就采用卡子的形式,螺丝彻底不用了。不仅仅是机箱外部没了螺丝的身影,连机箱内部也没了螺丝的身影。目前的高档机箱多数采用的都是镶嵌衔接式结构,告别了螺丝时代。
  一个好机箱不会出现机箱毛边、锐口、毛刺等现象。好机箱背后的挡板也比较结实,需要动手多弯折几次才可卸掉,不像劣质机箱后边的挡板拿手一抠就掉了。此外机箱的驱动槽和插卡位定位准确,不会出现偏差或装不进去现象。这种问题在有些低价机箱上很常有。
布局  
2、布局设计
说到布局大家都觉得比较简单,其实涉及到的范围相当广,如扩展卡插口、驱动器架的个数及使用方式、机箱面板的设计以及机箱内的散热问题。目前关于扩展卡插口都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不过有些厂家就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设计,例如“滑插式固定锁”,它可以让您的扩展卡无须螺丝就能直接固定,取下扩展卡的时候也不必用改锥了,实在很方便。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驱动器架,现在的驱动器越来越多,从软驱到CD-ROM、CD- RW,还有DVD -ROM和活动硬盘托架,都需要各占用一个驱动器架。而多数机箱也只有3个5.25英寸,日后想添个活动硬盘、读卡器什么的也不行了,因此这时驱动器架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所以在选购机箱时,驱动器架是越多越好。
  至于机箱面板的布局设计,主要还是启动( power键)和重启( reset键)的功能,但是已经增加了一些新鲜的附加功能。在这方面比较实用的设计就是USB口前置、音频口前置以及机箱自带电话等等,它们都能在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给您带来很多的方便,这些也是选购时可以考虑的方面。目前,由于硬件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散热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除了给芯片降温之外,机箱内散热的好坏也是相当重要的。购买机箱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有预留的机箱风扇位置,最好是前后两个方向都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机箱内的温度;然后也应该看看机箱内的空间大小怎样,钢板上有没有散热孔等等。这些与C PU、显卡的风扇一样,直接影响着我们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配件的安全。

本节要求:能根据各种电源机箱设计形式分析其优劣,各种机电与其它硬件的合理搭配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键鼠 光驱 音箱
键 盘  鼠 标

一)键盘
1、键位
如今的键位设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追求静音用户设计的X架构,另一种则为传统式的伞状直插键帽,两种键位的回起及静音效果均有不同,用户在购买时也需仔细考虑。
  
X架构与传统直插式键位设计
2、生产工艺及质量
  键盘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是直接影响到键盘能否长时间稳定工作的两大要素。在检查键盘的时候,首先用手抚摸键盘的表面和边缘,然后观察按键上的字母和数字,看其是否清晰,以及字母和数字是使用激光刻写的,还是使用油墨印刷的。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生产工艺和质量的键盘表面和边缘平整、无毛刺,同时键盘表面不是普通的光滑面,而是经过研磨。按键字母则是使用激光刻写上去的,非常清晰和耐磨。而普通印刷和激光刻写有很大区别,首先是印刷的字母会微微凸起,其次字母边缘会由于油墨的原因而有一些毛刺。
  
激光刻写及贴印的按键字符
3、舒适度
  在选购键盘时,我们除了可以选择更为舒适的人体工程学键盘之外,对于普通键盘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看键盘的表面弧度,如果键盘从上到下设计成一个小弧面,那么打字起来就更加舒服;第二要注意键盘下方是否提供托板,以支撑通常是悬空的手腕;第三要注意各种键位的设计,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功能键位置是否能够轻易的按到。笔者这此建议需要长时间打字的用户选用人体工程学键盘,尽管人体工程学键盘虽然价格稍贵,但是可以让你的手指和手腕不会因为长时间弯曲而出现劳损,毕竟健康是最重要的。

设计独特的微软人体工程学键盘
4、键盘接口
目前电脑键盘的接口只有传统的PS/2、USB及无线接口,其中USB接口键盘的最大特点就是安装方便,而无线接口键盘则具有摆放随意的优点,不过这两种接口产品的共同缺点就是价格稍贵,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看键程
很多人喜欢键程长一点的,按键时很容易摸索到。也有人喜欢键程短一点的,认为这样打字时会快一些。个人感觉键程长一点的键盘适合对键盘不算熟悉的用户,键程短一点的键盘适合对键盘比较熟悉的用户。

二)鼠标
  现在最常见的是光电鼠标,这在目前市面上处处可见,光电鼠标主要是通过三个功能模块进行运作的,第一是图像获取系统(IAS),第二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DSP),第三就是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IAS 通过透镜获取图像。这些图像由DSP进一步处理以确定移动的方向和距离。DSP生成一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值,这些值然后被传送到SPI。SPI允许鼠标处理器和光学传感器之间的双向通信。解析度和刷新率是衡量光学鼠标技术性能的两项关键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光电鼠标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的捕捉能力,这两种能力相互作用,再结合光学系统的贡献,共同决定了光电鼠标的实际表现。
  一般而言,选购一款鼠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析度
  鼠标的内在性能跟解析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我们常看见某某鼠标在说明书上标注着800dpi或400dpi,这就是鼠标的解析度。通常可以这样理解,1个800dpi解析度的鼠标实际就意味着每移动1英吋就传回800次坐标在高解析度下,鼠标解析度越低的鼠标的拖拽会明显感觉比较迟钝,一般鼠标的解析度越高,鼠标会越敏感,不过稳定型就要稍差一些,有得必有失哦。目前市面的鼠标大都提供的是800dpi的解析度。不过高端的鼠标如Razer光电响尾蛇,采用的就是1600dpi的解析度。
2、刷新率
  刷新率也是鼠标的一个重要参数,刷新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解析度更重要。刷新率越高的鼠标每秒所能传回的成像次数越多,所形成的图像也就越精准。第一代的光学鼠标刷新率在1500帧每秒。不过高端的鼠标如微软IE4.0就是6000次每秒的刷新率。
3、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
  大家或许看惯了普通的鼠标设备,对人体工程学的概念比较模糊。除了注重鼠标的内在性能之外,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一款鼠标拿到手里,手感是第一位,鼠标的轻重、大小以及手指按键的设计等都是很关键的,它决定了一个用户对鼠标的喜爱程度。一般而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手握起来非常舒服,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不容易疲劳。
4、外观
  外观上的挑选大家可能是见仁见智了,目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挑选适合自己的鼠标,一般,鼠标颜色最好跟机箱、键盘、显示器的搭配相和谐。另外,外形怪异时尚的鼠标很容易博得用户的喜爱,比如近年日系的宜丽客鼠标就是以时尚灵异的外形博得大家关注的。
5、接口
  鼠标的接口跟键盘类似,目前市面上主要有PS/2和USB两种。相较键盘而言,USB接口的鼠标在市面上已经比比皆是,由于支持热插拔,得到很多用户的青睐。在价格上,USB接口鼠标要稍高于PS/2接口的鼠标

本节要求:掌握键鼠常用技术信息,能分析任意键鼠的优劣,了解各大名牌键鼠的特殊优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 驱

一)普通只读光驱
1、纠错能力
   一直以来DVD光驱纠错能力都是众人所议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因此怀疑DVD光驱能否真正替代CD-ROM。其实“纠错能力一般”只是早期DVD产品的一个弊病,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的DVD光驱通常情况下已经拥有令人满意的纠错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超强纠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要看各大光驱生产厂商是否拥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比纠错其实就是比特色技术。据笔者所知,明基BenQ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其热销机种1650S拥有“Smart-Film 完美放影”影片播放解决方案,包含了第二代自排挡、BVO数字视频优化处理等专有技术,纠错能力得到良好保障。
2、稳定性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款光驱买回来时,怎么用都好,任何盘片都能通吃。可一旦用了一段时间后(通常3个月以上),却发现读盘能力迅速下降,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蜜月效应”。为避免购买到这类产品,我们应该尽量选购采用全钢机芯的DVD光驱,这样即便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DVD光驱的性能也能恒久如一,这也给DVD影片的完美播放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必定是牙好胃口才好,芯好光驱才能长时间地稳定如新。另外采用全钢机芯的光驱通常情况下要比采用普通塑料机芯的整体上的使用寿命长很多。
3、速度
   速度是衡量一台光驱快慢的标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DVD光驱基本上都是16X,那为何选购DVD光驱还需要注意速度呢?因为DVD光驱具有向下兼容性,除了读取DVD光盘之外,DVD光驱还肩负着读取普通CD数据碟片的重担,因此我们还需关注CD读取速度。主流的CD-ROM的读取速度普遍是50X至52X。而目前市面上的很大一部分16X DVD光驱,其CD盘的最大读取速度仅为40X。知名品牌中,BenQ的1650S DVD的CD盘读取速度已经达到50X,是目前市面上同倍速DVD光驱中的最高标准。
4、接口类型
   一般情况下,DVD光驱的传输模式与CD-ROM一样,都是采ATA33模式,从理论上说这种接口已经能够满足目前主流DVD光驱数据的传输要求了,毕竟16X DVD光驱最大传输速率也就只有20MB/sec左右。然而这种传输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在光驱读盘时CPU的占用率非常之高,一旦遇上一些质量不好的碟片,CPU的使用率一下子就提升到了100%左右,这样一来即便再强劲的CPU,在播放DVD或者运行其他软件时也不能应付自如,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死机。所以在选购DVD光驱时,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光驱的接口模式,在价格相差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价格差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ATA66甚至ATA100接口的产品。

二)刻录机
1、刻录机的速度
读、刻光盘的速度,是刻录机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从理论上讲,刻录机读、刻光盘的速度是越快越好。由于刻录机主要是用来刻录光盘的,用刻录机读光盘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务正业”。所以,相对于刻录速度来讲,刻录机读盘光盘速度的重要性,比刻光盘速度的重要性要次要一些。刻录机的刻录速度当然是越快越好,不过,与刻录速度提高相关联的,除了价格会随之提高之外,你同时还要考虑盘片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盘片都支持高速刻录。
2、稳定性与兼容性
由于刻录机的刻录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传统的增加马达转速、改进抑震系统、修改伺服系统等对光驱提高速度的技术,在刻录机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上面这三种方法都只能用于更好的读取数据,可以对光驱加以改进。根据刻录机,刻录过程记录方式的不同,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实现对光盘进行刻录。一种是,用激光在金属记录层烧熔出凹坑;另一种,是利用激光加热使染料型记录层发生变色。如果不在其他方面加以改进,很难使刻录机在高速运转的同时完成如此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想要保持对光盘刻录的成功率更不容易。
3、接口方式
光盘刻录机按接口分类,内置的有:SCSI接口、IDE接口,外置的有SCSI、并口(打印口)、PC卡接口以及流行的USB接口等。SCSI接口的性能稳定,刻录的速度较快,CPU占用率低,但是需要附加一块SCSI控制器,安装比较复杂,价格也相对较贵;IDE接口规格的刻录机产品是目前的主流设计,虽然其CPU占用率等性能指标不及SCSI接口的产品,但其成本低、安装简单,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可算是当市场中的主流产品;并口有SPP、EPP、ECP三种模式,其中EPP、ECP为高速模式,在这两种状态下,刻录机能达到6倍速读2倍速写的要求,而SPP模式下只能达到2倍速读1倍速写。  
4、缓存容量
缓存的大小是衡量光盘刻录机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刻录机一般都有数据缓存,作为将数据写入光盘时候的暂时存储区。如果数据进入缓存的速度低于离开缓存的速度,就会发生欠载运行,导致坏盘。因而缓冲的容量越大,刻录的成功率就相对越高。市场上的光盘刻录机的缓存容量一般在1MB~4MB之间,最大的有8MB缓存的产品,对于一般的用户,2MB的缓存已经够用。
5、防欠载技术
防欠载技术是针对高速刻录机而设计的,在高速刻录盘片时,如果出现缓存存储的容量跟不上刻录要求时就会出现死盘。防欠载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杜绝了刻死盘的情况。目前,在低速刻录中,由于刻录速度很低,出现死盘的可能性比较小。在低速刻录时,如果出现死盘现象,一般是由计算机的配置跟不上、磁介质的质量太差或存在兼容性引起的。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些刻录机支持“Just-Link”技术,并配备了8兆的超大容量缓存记忆体,有效地避免了因刻写过程中欠载(Buffer Under Run)而导致刻死盘的情形发生。

本节要求:熟记读、写光驱的各种常见技术参数
     了解各大名牌产品的特色技术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3: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 箱

一)自然声调的调节平衡能力
好的音箱应该尽量能够真实地完整地再现乐器和声音原本的属性和特色。也许有时最重要的表现体现在精确的音调平衡性能上面。声音听上去应该给人一种平滑而且毫无润色修饰的感觉,而没有十分明显的音染和高音描述失真现象。中音和高音没有太“空旷”或者“压抑”的特殊感觉。使用音域范围比较宽广的乐器来录制一段乐曲,乐曲的音层跳跃最好大一些,最好乐曲中出现和弦,大三和弦很能听出音箱的质量。比如找找钢琴的发声,看看其音调是否能在表现低、中、高音的时候具有明显区别和真实感。(查理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就有几首音层十分跳跃)

二)检查音箱单独音素的特性
  在声调平衡的测试中,音箱表现不错的话。说明整个音箱的连贯性还不错,那么接着就是要测试一下单独的音素特性了,单独的音素特性包括:解析度:仔细聆听音乐的某些细节,比如钢琴音符或者铙钹消退的声后余音,如果细微部分的细节显得模糊,那么这款音箱便是缺乏清晰度的。细微部分的细节是考验音箱逼真还原真实度的重要参考数据。
1、  频率响应
试听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低音听上去应该紧凑、连接有力并且有纵深感,而不是缓慢、局促和杂乱。中音的人声和乐器声应该显得清晰自然,没有过于高亢、激奋的感觉。高音部分应显得开阔、轻快而有纵深感,不应该出现任何刺耳或者急促的表现或爆音声。
2、  瞬态响应
好的音箱应该能够很好地反映瞬态表现,进行曲中急促的鼓点和谈吉它时“抡指”的效果,都能够精确且快速地表现出来,而没有缓慢和杂糅的感觉。此外刚才所说的声调缓减和铙钹消退的余音都应该是富有层次性的,而不是很平板的。
3、音质和音场(立体声)、多声道环绕效果
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数据,测试一下你是否能够在相当广阔的音场里面正确地辨认出乐器的来源和方向感。(要求:音箱必须被正确地摆放在合理的位置)
4、  散射模式
在不同的地方站着或者坐着来聆听一下同一个音箱的表现,有些音箱要求你必须在正确的视听点上才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是因为,它将声音都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表现,不过有的箱子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大家知道的A3D就是类似的东东)。
5、  动态范围
细心聆听感受一下低音部分和高音部分之间的很大差别,质量过关的音箱能够持续地表现出从最柔和的声音到最嘹亮的高音之间那个广阔的音域,而没有阻绕、停顿。

本节要求:掌握音箱各种参数上的选购技巧
     了解常见品牌的技术参数、名牌的特色技术
发表于 2007-8-31 15: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LZ
不过太多了没人看
估计也没几个人看得懂
LZ费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5-19 05:28 , Processed in 0.09493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